在首都博物馆瓷器精品展厅里,中心区陈列着一件器身为扁圆形的瓷壶。它于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北京西城区,属景德镇窑制。仔细观察,你会看到:在高18.7厘米,口径4厘米的白瓷体上,分布着青花色彩,造型独特新颖。壶嘴是昂起的凤首,用青花画出凤眼,用镂空的方式做出凤喙,凤的双翼垂于扁壶两侧,壶柄则是卷起的凤尾。壶的下半部分是青花装饰的盛开的牡丹,整体来看好像一只凤鸟飞翔于牡丹丛中,颇富情趣。别看这并不十分显眼的瓷壶,却是现存仅有的两个元代青花凤首扁壶之一,该壶鸾凤各一尊,一为凤,现存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一为鸾,就是我在北京首都博物馆看到的,它们可都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珍品呀!也是元代多民族经济文化生活交融的产物,是元代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
可是,你不会想到。出土时,扁壶已成48块碎片,最小的仅有2厘米左右,指甲般大小。这是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后知道的:该壶出土后,有关文物人员作了初步粘结,石膏补缺,但历经年月,修复处却变色发黄,脱胶开裂,给人的感觉仅仅就是一般修补的出土文物而已。那么,当年的扁壶碎片是如何凤凰涅槃般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釉亮一体,素雅净洁,充满灵气的样子呢?这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古陶瓷修复高级工艺师蒋道银先生了。2003年,首博决定将这件国宝重新修复。蒋大师凭借他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独到的技术理念修复技艺。以及对整个元代青花特有的文化信息的了解,和修补师傅们一起,对元青花瓷器进行了揭秘和处理,制定了整体的修复保护方案。最终的修复,是一次“从头再来”的大胆实践,过程中经历了对扁壶加温拆分;超声波清洗碎片;树脂胶粘接及合成材料补残缺等。以原器为范本,用高分子油漆颜料着色布底、手工补绘图案、上釉罩光。最终,这件镇馆之宝,借助于高超的技艺和高科技手段,再次展现在观众的眼前,并且看不见任何人为加工痕迹,修复如初,碎后重生的元代青花凤首扁壶,毋庸置疑的成为了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惊叹之余,我在想,蒋大师及修补师傅们,为什么能够把握科学的理念,又能够拥有高超的技艺,让沉睡了700余年的元代青花凤首扁壶又“重生”了呢?这一切,不就是大国“工匠”精神的体现吗?我们知道,工匠精神既是一种工作技能,更是一种精神品质。蒋大师及师傅们正是实践着“敬业爱岗,忠于职责;严谨专注,精益求精;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时代“工匠”精神,才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并且在我国在文物修复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修复技术的发展与探索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时代精神总是相通的。此时,我在想,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不也是一样需要发扬和实践时代“工匠”精神吗?在学习上我们同样需要坚守本分、不断进取、努力钻研,才能在学生阶段的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为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