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些年我国科技经济等各方面各领域的实力快速的增强,人们的生活节奏愈发地快,置身于喧嚣吵嚷的世界里,我们渐渐把过去的习俗和文化淡忘。比如我,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对于老北京的那些事儿却很不了解,随口也说不上几个北京玩意儿。可若提起兔儿爷,那还是耳熟能详的。而在首都博物馆的老北京民俗展厅中,就展出了一个兔儿爷。
说起兔儿爷,那是有些年头儿了,在明代末期就已出现。当时,人们崇拜月亮,兔儿爷就是在祭月仪式中的一个独立形象。清朝建立后,满族统治者不仅没有破坏汉族祭月的传统,反而继承得相当虔诚。后宫的祭月活动更是郑重其事,搞得红红火火。连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在逃亡的路上也没忘记拜月祭兔。民国时期,虽然又改朝换代了,但祭拜并玩赏兔儿爷的风俗仍在延续。一到中秋节,兔儿爷的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等处,都有卖兔儿爷的摊子。前来买兔儿爷的大人小孩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可见,这兔儿爷的来头着实不小,深得人们喜爱。
要说这兔儿爷为什么深受喜欢,不仅是因为人们对月亮有向往的情怀,更与它可爱的外表分不开。常见的兔儿爷,一般都是金盔金甲的武士模样。穿着红色袍子,身披金甲,手拿金玲两只兔耳高高竖起,神情严肃可又有些萌态,身后还挂着一幅红旗。再后来,又有了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兔儿爷”,如剃头的“兔儿爷”,推车、挑担的“兔儿爷”等等。兔儿爷的形象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着。
如今,兔儿爷境况可大不如前了,已然成了稀罕物。即使在春节的庙会和中秋节期间也很少见到兔儿爷的身影,兴许在庙会上还能见到。孩子也渐渐地不知道兔儿爷是什么了。尽管如此,兔儿爷那美丽的传说故事和生动可爱的形象并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去。尤其是姥姥姥爷这一辈儿的人,他们小的时候,物质生活很不丰富,家里的生活也很困难,只有到过年的时候,家长给买个小玩意儿。那时,看到桌子上的兔儿爷,便觉得心里满足,一年又一年,兔儿爷就这样伴着他们成长。我也常常听他们提起那份宝贵的回忆。
现在,家中还留有兔儿爷的人家少之又少。听妈妈说,以前逛庙会她还给我买过兔儿爷,可我却怎么也记不起来。后来,由于搬家就弄丢了。
关于兔儿爷还有数不尽的寓言,歇后语,神话故事等等。这些都是老北京最珍贵最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