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的名字叫《洛神赋》,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我的故事。
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千年的中华大地。
东晋时期,杭州西湖,一位穿着似文人墨客的旅客向湖边的一位长者询问道路:“您好,请问葛岭怎么走?”那人答道:“从这一直向北走翻过那座小山就是了,对了,敢问您贵姓?”“多谢!在下免贵姓王,名献之。”“此行恐多有艰辛,愿先生顺利。”话毕,两人告别,王献之继续赶路。他离我越来越近,直到他走进了我当初被人丢弃的那片山丛,他有可能是迷路了,或许是走累了,便靠着我坐了下来。王献之微微一怔,感觉自己靠的这个东西好像是石头做的,他站起身来。那时的我早已已经长满了青苔,无法分辨样貌,他往后退了三四步,仔细分辨,过了一会自言自语道:“这好像是一块石碑”,他又再次走近,一点点的把附着在我表面的一层又一层的灰尘和青苔刮掉,用手指甲把我表面刻痕中的那些污垢清理干净,仔细一看,“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他惊呼道“竟是三国曹子建所著的《洛神赋》!我寻之良久,不想竟在这里发现。我须得好好收藏他。”回到家后,他费尽心血,最终让我华丽变身从石刻变为麻笺本,他的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字体挺拔有力,风格秀美,结体宽敞舒展,但并不轻浮软弱,却遒劲有力,神采飞扬。
福祸同临,恰逢乱世,因为战乱,我又开始了流浪生涯···
当我最终“定居”时已是元代初期,我被当时著名的书画家赵孟頫先生所收留,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我自从被一个不识货的商人收购了之后,就一直被闲置于角落。“这么热的大热天还让人家在那晒着,更何况我还是稀世珍宝,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哼”我小声嘟囔道,直到一个人拿着把小扇走了进来,打他瞥到我时,惊讶得合不拢嘴,声音有些颤抖:“老板这扇子多少钱!”“一两银子。”“真的?那我买了。”于是我就又离开了“家”来到了新家——赵孟頫先生的住宅。
我经历了唐代,宋代,元代,明代,直到清末,欧洲列强入侵,作为受害者的我不禁呐喊“夏宫的鎏金铜狮,啊!你为何不怒吼?拿破仑眼中的猛狮,啊!你为何睡着了?难道你害怕枪炮?你可知火药,曾是中国历代中引以为荣的发明。难道你还未发现,那又为什么让敌人放肆的闯入圆明园,而不站起来反抗?”当时慈禧太后当政朝廷腐败,宦官专权,面对欧洲列强的入侵,竟束手无策···
现如今,中国成了世界顶尖的大国,随着首都博物馆的落成,我的生活也随之安定了下来条理不一的瓷器,开拓眼界的书房珍玩,辉煌的古都北京历史······玻璃架上,立在地面上,挂在墙上,人们用尽各种办法让我们都被珍藏与保护在了这栋建筑中。岁月流转,几十,几百,甚至是几千年的 “老玩意”,今天依旧那么清晰,散发出灵气。
这些看似简单的,其实都饱含着万千心血;那些看似平凡的,其实都蕴含着古老文明。远处金碧辉煌,活灵活现的佛像,细细斟酌,才知道刻下这一道道的人有多么不容易;远处整齐有致,端正大方的字帖,慢慢品味,才知道这写下这一笔一划的人书法造诣有多么的深。看着那些古代玉器,看着那一道道形态不一的花纹,不同的形状,这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为何古代的人如此伟大?为何中华民族的文化如此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