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这首流传于唐朝的《金缕衣》中就有记载,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即被称为"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的雏形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面幕”,后来在三国时期曹丕下诏禁用玉衣,这期间共流行了四百年。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发现玉衣二十余件,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中出土的两件金缕玉衣是其中年代最早、做工最精美的。在国家博物馆中的这件金缕玉衣就是中山靖王刘胜的。
历史上,刘胜也确实身份尊贵。满城汉墓便是他与其妻窦绾之墓。后来,墓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当户”铜灯,透雕双龙纹高钮白玉谷纹璧、鎏金鸳鸯铜戈、玉具剑等物品,制作精良,风格古朴大气,无一不映衬了刘胜的地位。 比如一柄“错金铁短剑”,剑身两侧有金片花纹带,一面作火焰纹,另一面为连续的勾喙兽首纹。环首和格由银合金制作,环首镂空钿嵌金片饰有卷云纹。这足以说明西汉工匠们惊人的创造力。刘胜身历汉景帝、汉武帝两朝,其随葬品的造型、彩绘,也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由随葬品之丰富可以判断,那个时候的他,生活也许谈不上无忧无虑,但至少富足舒适。 刘胜夫妇的“小清新”生活,他在领教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之后,身为诸侯王的刘胜顺应时局,不理政事,与王后窦绾在封国里过起了逍遥日子。历史上,刘胜是个很喜欢舞文弄墨的人,代表作《闻乐对》和《文木赋》颇受后人赞赏,素有“汉之英藩”的美誉。妻子窦绾也是好文之人,贴身随葬的“书刀”达30多件。 写诗作赋之余,他们喜欢游猎和宴饮,华丽的幄帐、精美的饮食器具常伴左右。
从外观上来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惟妙惟肖、鬼斧神工。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黄金制成的丝缕把它们编缀,故称“金缕玉衣”。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制作一套“金缕玉衣”是十分不易的。从遥远的地方运来玉料,通过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为数以千计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的小玉片,每块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钻孔,大小和形状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编缀玉片还需要许多特制的金丝。由此可见,制成一套“金缕玉衣”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
在封建社会,上至三公天子、下至商人庶民都多多少少有些迷信。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因此,君王们都会在驾崩后装入玉衣当中。穷奢极欲的皇室贵族,迷信“玉能寒尸”。为使其尸体不朽,他们用昂贵的玉衣作殓服,可谓费尽心机。但结果适得其反,由于金缕衣价格昂贵,往往招来许多盗墓贼,以致“汉氏诸陵无不盗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其实,即使那些盗墓贼没有光临,当考古工作者打开那神秘的洞室时,企求“金身不败”的墓主人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绝伦的玉衣了。这些仿佛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破灭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