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的是这样一位“老兵”的故事,它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过汗马功劳。它身经百战,取得过无数战功,1949年开国大典上,它作为领头车接受了国家和人民的检阅。它就是“坦克一哥”——功臣号!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地下一层的展区中心位置“功臣号”这辆颇有年代感和岁月印迹的“古董”坦克就停放在这里。它身上红色的五角星和“功臣号”三个白底愈发显得醒目,墨绿色的车漆,高昂的炮管,背景墙上绘制的是夹到欢迎的老百姓“功臣号”是那么地神采奕奕。
出于好奇,我上网查了一下这辆“功臣号”坦克是由日本三菱重工在1937年设计的,它全长5.49米,宽和高均为2.38米,重达17吨,虽然与现役的99式坦克相比,无论是在体积还是在重量上都逊色不少,但在我面前,我仍然感到它是一个庞然大物。
说起“功臣号”的故事,不得不提到1945年,那年11月的一个晚上,夜色很浓,两个矫健的身影摸进了沈阳九一八工厂(原日本关东军坦克修理厂)。其中的一个,正是后来成为共和国将军的高克。他们这次行动的目标,是日本人投降后遗留在工厂的两辆坦克。
尽管一路小心翼翼,但发动机的轰鸣声还是吸引了反动派的注意。高克和队友冒着枪林弹雨,驾驶着两辆坦克闯出工厂大门,左冲右突,在老沈阳城中上演一幕坦克版“速度与激情”。转移过程充满曲折,其中一辆坦克不幸被叛徒破坏。两天后的傍晚,高克驾驶着剩余的那辆坦克,来到了当时东北炮兵司令部所在地。坦克行驶的隆隆声惊动了司令部,大家惊喜地跑出来,围着坦克转了一圈又一圈。
就这样,东北坦克大队成立了。“坦克大队”听上去很高大上,但其实家底只有“功臣号”一辆坦克。寒酸是寒酸了点儿,但是毛主席说过,“坦克和大炮敌人会给我们送来”,大家都坚信,总有一天坦克大队会名副其实。
1948年攻打锦州时,正如千里马遇到了伯乐,“老头坦克”迎来最佳拍档——驾驶员董来扶。由于坦克大队是初次参加大规模城市攻坚战,想打得漂亮,驾驶员的操作能力很重要。战斗中,“老头坦克”负责掩护步兵突破老城外围工事。猛烈的炮火中,同行的其他3辆坦克被击伤掉进河沟,无法作战。“老头坦克”孤车冲向敌阵,先后五次“负伤”。董来扶冒着生命危险,爬出驾驶室,边打边修,将敌军火力点一一打掉。乱军之中取敌上将首级,这一战中,“老头坦克”颇有当年赵子龙在长坂坡曹营中七进七出的风范。战后,第四野战军将它命名为“功臣号”,记集体三等功,董来扶荣立一等功。这便是“功臣号”名字的由来。之后,“功臣号”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又参加了平津战役。在解放天津的战斗中,“功臣号”再次发扬敢打敢拼的战斗作风,立下战功。
后来,“功臣号”参加了北平入城式和西苑机场阅兵式。在开国大典上,“功臣号”由董来扶驾驶,作为领头车,载着八一军旗,光荣地驶过天安门广场。
随着解放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1959年,“功臣号”光荣地退出现役。从修理厂到展览台,“功臣号”走了14年,这也是人民军队从弱到强的14年。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位一身功勋的“老兵”不断用它传奇的经历,向后来的人们讲述着人民军队的历史与荣光。
好了,这就是我和大家分享的“功臣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