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互联网广盛的时代,我们往往沉沦其中,反而会让中国传统文化黯然失色。
初一寒假,我被父母强势带出网络的深渊,来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学习文物。我不屑喃喃自语道:“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古董拿出来供大家观看的嘛,没意思。”毕竟斗不过父母,还是乖乖就范了。
进入博物馆,我四处环顾,无意中看到一个“身躯庞大”的长方体,心想什么东西这么大,决定一探究竟。
它是“司母戊鼎”,呈长方形,口长112cm,口宽79.2cm,壁厚6cm,高133cm,重达832.84kg,四周还浮雕着盘龙及饕餮纹样,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最重的文物。并且名曰“中国镇国之宝”。那一个大鼎为什么造出来?它为什么“镇国”?好奇心驱使我一探到底。
它制造于商朝,商王丁文所铸造,为祭祀自己的母亲而造出的祭祀品。“母戊”为母亲的庙号;“司”读“祀”,即祭祀的意思。这也是司母戊鼎名字的由来。我懂得了它的意义,为祭祀母亲做出厚重典雅的司母戊鼎,表达出了自己最重最大的孝心。
司母戊鼎在多年以后的抗日战争时期重新出土。吴培文在自家大院挖出司母戊鼎,并决定保护好它,不落到日本人手里。于是每天提心吊胆。他进行多次转移埋藏;或会埋入地下,倒上泔水进行掩护;甚至用自己仅有的财富去买赝品迷惑敌人,外出逃走,安全回来时会查看司母戊鼎是否完整。直到抗日战争结束,上交国家政府,最后坐落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
“第一次见到它时兵荒马乱,再见到时国富民强!”这是吴培文与司母戊鼎相隔59年后再次相遇时说的话。是啊!战争时期吴培文坚持保护到底,一丝一毫不可泄露!在和平的今天,国人都为司母戊鼎而感到骄傲。
它走过漫漫历史路,刻印上了中国人的血泪和坚毅。它的历史与背后的精神震撼着整个中国,所以是中国“镇国之宝”。
探讨过后,我很崇敬司母戊鼎,它纹势宏伟、厚重典雅。它重大,气势恢宏。它展示出了中国青铜艺术水平的高超、精湛。它传递孝心、坚毅,是中国“镇国之宝”。同时我对文物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它们不是“古董”,而是“传承”。
此后,我不再沉沦网络,而是更多学习文物与它背后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