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到首都博物馆,主要参观的是老北京的胡同文化。
走下扶梯,映入眼帘的是一扇朱红色的大门,贺然把我牵回了百年前的平凡而安逸的胡同世界。有很多新奇的的展品,例如各样的兔爷儿,罕见的黄包车,还有当时百姓的服饰。
不过最令我感兴趣的是洋片。它是一种民间文娱活动装置。把若干幅画片左右推动,周而复始,观众从凸透镜中看放大的画面。画片大多是西洋画,故称洋片。放洋片的时候会专门有人在傍边引吭高歌,使动画片更生动有趣,也能吸引更多的小朋友聚到一起观看影片。当时的洋片非常普遍,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是一代人美好而深刻的记忆。
看着距离我只有五米的洋片,我的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一组画面——初春,暖洋洋的光芒里,一群五岁的孩子穿着质朴的棉袄,举着一串冰糖葫芦,踮起脚看着洋片。凸透镜的那边,拉洋片的年轻人,同样衣着朴素,不知疲惫的唱着,脸上没有在车水马龙中滞留的匆忙和疲惫,唱给孩子们听,也唱给快乐听。旁边的树丫上趴着一只麻雀,也在静静的静静地听着。
可这终究只能是我的想象。讲解老师说,后来洋片从一分钱看一次,涨到五分,一毛,几块,甚至到现在想看都不一定能看的到了。除了新科技的发展使洋片沦陷在历史的胡同里外,也没有人愿意放弃正常的工作跑到东城的某个不知名的小胡同里传承这项其实也未必有多少人怀念的手艺了。或许这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慢慢静音,只留下物质空落落的念想了。
这次的参观之旅,在给予我新知的同时,也提醒着我和其他老北京的后代们,要多多关注北京的文化,丢了什么,也不能丢了自己的历史,自己的老本。所谓一物一世界,这就是洋片的故事,也或许是大部分北京文化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