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早晨,天空下起绵绵的小雨,我们坐上大巴车,前往了首都军事博物馆参加“四个一”活动。车在路上,我在思考,军事博物馆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一定是有很多高科技武器吧!
但真正到了目的地我才发现,原来军事博物馆不仅有许多现代的武器,甚至还有成千上万年前的武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让我目瞪口呆。而且,军事博物馆中不仅有各种武器,还有各类书籍、文物和照片。这些物品都让我记忆犹新,但唯独一种陪葬品,让我感到好奇,它们就是——兵马俑。
记得老师在威风的兵马俑前讲述它的来历,这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品,这令我很好奇,秦始皇他闲的没事造什么兵马俑啊,不仅耗费人力、耗费物力,还造出那么多,这是为什么呢?问了老师,我明白了,老师告诉我,这其实是古代的一种习俗,这种俑殉其实是人殉的演变。人殉是因为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出现的,是奴隶制的建立而盛行的一项残酷而野蛮的丧葬制度。人殉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期,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我也记得是有这么种制度,但为什么会变成俑殉呢?原来,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由于周礼的诞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并未根绝。
后来,到了春秋时期,各国争霸,时代动荡,人殉便卷土重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废止了人殉制度。终于,在秦献公元年(前384年)的时候,“止从死”,秦国正式废止人殉制度。既然没有了人殉,便要用俑殉来代替,以前人殉,地位越高人殉数量越多,到现在,就变成俑数量的变化代表地位的高低了。照这样说来,秦始皇多做兵马俑,彰显自己的地位,也没有什么可令人质疑了。
现在,我们来介绍兵马俑本身吧!兵马俑从身份上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一般士兵不戴冠,而军吏戴冠,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甲也有区别。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根据实战需要,不同兵种的武士装备各异。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军人的等级是可以从他的服装中看出来的,就和现代军队的肩章差不多。老师还告诉我们另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士兵的鞋也可以判断身份的高低,鞋尖越高地位越高,鞋尖底则反之。
绕过展柜,我看到一张图片,全是兵马俑,其中武士俑是最多的,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最令我惊讶的,就是这些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竟都有不同之处,可见秦始皇在这件事情上花了很大功夫了,要不然,怎么能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呢?
说了这么多,半天的军事博物馆之旅也该结束了,我还意犹未尽,它,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一定会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