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在“四个一”活动中,我们参观了首都博物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了解关于老北京的民俗文化,我也收获了很多,在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老北京物件之一就是风筝。
风筝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中国东周春秋时期,在中国古代,木鸢一直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并能带上火药用作战争进攻的武器,至今已2000多年。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在风筝上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渗透着中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在首都博物馆的参观中,讲解员以“四合院人家添了一个新生儿”的故事,来为我们介绍北京民俗物件。这家家人为新生儿准备了许许多多有趣的给小孩玩的玩意儿,其中就有几只沙燕风筝。沙燕风筝是最常见的风筝种类,它的特点是升力片(翅)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翅的端部向后倾,使风从两翅端部逸出,平着看象元宝形。如北京流行的米字风筝、花篮、鸳鸯、喜鹊、鹦鹉等,这种风筝的硬翅是固定的形式,而硬翅范围以外的造型与骨架结构,则随内容题材的不同而变化。
现下正逢清明时节,我仿佛能够看到几十年前的小孩子,在清明早春的阳光下扯上只风筝,到新发芽的嫩绿草地上和小伙伴们尽情玩乐,这是多么美好的场面啊。记得上学期学校的劳技课上,我们也亲手制作过沙燕风筝。我和同学们精心的设计图案,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步步折起竹竿,拿棉线缠绕,糊上一层绘着五颜六色图案的纸。。。一个可爱的沙燕风筝就成型了!回到家里我找到姥爷的风筝线和机关,把我的风筝组装完成,到小区的公园里放飞了风筝,它在空中自由的飞翔,当时的我心里十分有成就感,看着这沙燕风筝,我好像也和那些小孩子并肩放着风筝,从而对老北京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不过没过多久,同学们的风筝也都扔的扔,折的折,大家还是更喜欢“看手机”这些课余活动。我不禁担忧起这些传统文化的未来。
相信经过“四个一”活动的参观后,同学们都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更加珍惜和重视传统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