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学校组织我们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在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的归来展厅里,陈列着这样一件文物让我印象深刻—— 一位身着盔甲的陶制泥人,虽然久经风霜,但还是可以隐隐看出他身穿淡黄色飘逸服饰,双手搭在宝剑上,表情严肃,端正地伫立着。他,就是黄釉武士陶像。黄釉是汉族传统的一种陶瓷装饰艺术。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明代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杰出的黄釉;嘉靖以后,又有鱼子黄、鸡油黄等。入清后有康熙的淡黄,以及其后的菜尾、鼻烟、金酱等。黄釉器制作方法有二:一是烧成的白瓷釉面上涂以含铁色料,再低温烧成;二是在素烧过的涩胎上直接施黄釉。
2007年,意大利蒙扎文物市场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嘈杂的声音将那个武士陶俑唤醒,他看着这个陌生的地方,心中恐惧,迷茫,他依稀记着在那场硝烟战争中,他被一个有着大鼻子的白人抓在手中,扔到船上,海风吹过白帆,船头摇摇晃晃地划破一道道浪花,他离开了那个生活了几千年的温暖地方。
他回想着,回想着,慢慢地睡着了,他不知道他的祖国中国国家文物局已经依据相关国际公约向意方提出文物返还要求。再一次醒来时,他惊奇的发现自己站在一个漂亮的大厅里,身前两位黄种人讲着熟练的意大利语和一个白人交涉,他看得出来,那两个黄种人来自他的故乡,中国,他们是中国驻意大利使馆工作人员,是带他来回家的。
文物归还案件持续了长达十年,武士陶像不习惯这里陌生的语言,不习惯这里陌生的文化,他日夜憧憬着中国的美好生活,那个不屈不挠、历史悠远的华夏民族。
2018年11月,黄釉武士静静地站在一个庄严的木台上,目光投向了米兰法庭的法官。最终,审判长宣读最终决定:将796件文物艺术文归还中国,槌声未定,在场的所有中国人和外国友人都站起来,掌声四起。
2019年4月,黄釉武士陶像和另外795个小伙伴从意大利回到中国,这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黄釉武士和小伙伴第一次来到中国首都北京,他们的老家是甘肃、陕西、四川、山西、河南和江苏等地,空间他们分布在天南地北,时间上也跨越历史长河,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其中,新石器时代彩陶为研究史前社会风貌提供直接的物质资料;汉代陶器是汉代辉煌灿烂文明的缩影;具有代表性的唐代骆驼俑、马俑、人物俑,承载着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信息。
在飞机上,黄釉武士陶像透过飞机的窗户,看到了中国绵延万里的长城,甘肃高原之上醒目的敦煌石窟,看到了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故宫,他知道,他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