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人大附中师生参观国家博物馆

2020-01-20 10:34 千龙网

千龙网北京1月20日讯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组织初二年级全体学生前往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常设展进行参观。

20191129+国博+欣赏展品

图为活动现场。学校供图

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古代中国常设展以王朝更替为线索,包括了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等八个部分,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基本样貌,用珍贵文物和数字化展陈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中华文明之绵延不绝、民族文脉之生生不息。其中,历久弥新的镇馆之宝和重点文物,深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

未进馆前,一幅形似编钟的石片状乐器的图片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展厅内一番寻找后,大家得知这神秘乐器乃国博编磬之王“虎纹石磬”,演奏时声音清脆悠扬,人称“会唱歌的石头”;编磬的“邻居”便是那著名的青铜编钟,演奏时乐音优美动听。编磬常与编钟相配,“金石之声”便由此得来,二者合奏,声音铿锵清越、穿透力强,多用于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

在一个唐三彩展柜前,同学们纷纷驻足环伺,在老师的生动讲解和《认知》手册的启发下,仔细端详文物的质地、光泽和纹理,并蚕食桑叶一般专注而又快速地记录着。或许是大美不言的文物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又或许是老师的讲解引发了大家的想象力,一时间嘁嘁喳喳的小声讨论都停了下来。原来,这便是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它塑造了一头骆驼与五名汉、胡男子的形象,造型生动而又优美,釉色鲜明,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一束光照亮了文物,在同学们的眼中,它似乎瞬间高大起来。彼时民族文化交融,琵琶已经过一番改革,从横弹变为了竖弹,这正是唐朝包容开放思想的鉴证。

移步换形,同学们又来到了一个规格较小但布局精巧的展厅。大家席地而坐,听老师声情并茂地娓娓道来:古琴是最早的汉族弹拨乐器,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之代表。其中,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古琴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三个徽位,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外加四年一次的闰月;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与“天圆地方”之说相应和。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文王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加弦一根,是为武弦,故古琴亦称“文武七弦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最让人震撼的是国博镇馆之宝——后母戊鼎,为世界出土文物中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2002年,这个巨鼎被列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问鼎中原、文物流失之类的事情绝对不能再发生了。

作为人类四大文明之一,中华文明生命性最绵长也最顽强,可以说是唯一一个贯穿古今、日久弥新的杰出代表。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来自中国古人超绝的生存智慧和卓越的文化治理能力。重视艺术的社会教化功能、注重制礼作乐,以礼乐相约,这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一个重要内因。诗乐舞一体化也是中国古人生活审美化的标志。在乐舞陶俑展柜前,老师以栩栩如生的讲解,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意犹未尽之时,此次国博参观便告一段落了。潜移默化中,同学们提升了文化自信,增强了文化自觉。

责任编辑:陈晨(QL0017)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