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我的抗疫日记|尹诗雯:面对疫情,该用怎样的语言?

2020-02-29 14:01 千龙网

作者:北师大实验中学 尹诗雯

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横扫武汉,来势汹汹。

我们通过新闻看到四面八方的援助源源不断抵达武汉,有的物资包装箱上印着出自《诗经》的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让人感受到温暖和温情。这样的诗句,也出现在央视元宵节晚会《出征》这首歌里,尽管台下没有观众,铿锵有力的歌词却向电视机前的数亿观众传递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强烈情感;这样的诗句,也出现在实验中学线上开学典礼李晓辉校长的演讲中,尽管面前没有学生,但激情飞扬的文字却鼓舞着“实验人”与疫区的人民一起“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坚定信念。

不同的是,我们也在微博上看到在一些农村,为了想方设法地阻断病毒传播,村民在村口张贴横幅,上面写着“带病回村,不孝子孙”、“聚餐就是找死,拜年就是害人”等令人感到“惊悚”的文字。贴横幅是村民们为防止病毒传播而倡导大家少出门、少聚集的一种宣传方式,横幅上的文字其实是对他人的善意提醒。尽管村民们原本是出于好心,但是由于横幅上的文字过于粗俗,让人读起来“毛骨悚然”。

面对疫情,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言?是充满温情的,还是充斥“暴力”的?是村民可能看着费劲的诗句,还是普通居民读起来“心惊胆战”的俗语呢?

在我看来,语言会产生正向和反向的影响力。充满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语言能轻而易举地感动人,就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为抗疫一线的人员和围观的老百姓都注入了暖心的精神力量。而像“带病回村,不孝子孙”这样缺乏温情的语言尽管有助于隔离病毒,但同时也阻断了人心。疫情期间的隔离是为了防控疫情,保护大多数人,而不是为了赶走回村的亲人、邻居和老乡。

在我看来,宣传口号要使用适当的语言。相比城市居民,农村的村民受教育程度并不高。农村人所谓通俗易懂的地方话,在城市人眼里可能很肤浅;而城市人所谓“高大上”的文言诗词,可能会让村民感到费解。所以,作为城市居民,应该更多地包容理解村民,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语言;作为农村村民,应该更多地接触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提高文化修养,避免语言伤害。

疫情灾难让人担惊受怕,我们应该通过干净温暖的话语说服民众,振奋民心,感染民风,让优美动听的语言传递光明与希望,给予大家力量,坚定战“疫”必胜的信心!

责任编辑:闫莉青(QL000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