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从树枝上落下的花,带着几滴露珠;在夕阳中被拾起,面对着暮色,散发着余香。此时你心里有什么感觉?朝花,夕拾——多有意境啊!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共10篇,虽然不多,但是每篇都精彩无比,而又意味深远。这部散文集,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史上都可以脱颖而出,熠熠生辉。
我觉得,鲁迅的《朝花夕拾》等作品完全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没有追求多么华丽的词藻,却反而比其他的作家作品更加吸引读者眼球,仿佛是在讲故事一样,让人置身其中。
《朝花夕拾》的原名叫做《旧事重提》,虽然题目不同,但都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在全文上下,处处都能体会到作者的不同情感,这些是他真正感受到才有感而发的,这也是鲁迅文章的精华所在。虽然是在追忆往事,但平淡质朴的笔墨间也蕴藉着深邃的思想。这几篇散文,篇篇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不菲的价值,在众多散文中,可以称得上是佼佼者了。
鲁迅的一生可以说是“沾满碎屑的辉煌一生”:他本是一个富家子弟,却遭遇了家势陨落的重大突变;本可以努力读书安居乐业,却生在了一个叛乱的时代;本可抖抖衣袖挥手离去,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
《朝花夕拾》十篇文章中,大都在写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封建的教育,但《阿长与<山海经>》却像是“万花丛中一点绿”, “千素之间几抹红”。本文描述了保姆长妈妈的性格,她善良、朴素、迷信、唠叨、“满是烦人的礼仪”;但她对小鲁迅关怀备至,鲁迅因她帮助他得到渴望已久的绘画本《山海经》而对她充满了尊重和感激之情。鲁迅曾怀着真挚的感情为长妈妈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在怀里永安他的魂灵!”这种刻骨铭心的人间挚爱,显露了作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这位劳动妇女真诚的怀念。
除了《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妙趣横生。这篇作品独一无二的是由成人和儿童的双视角构成的。由成人视角引领, 以成人的阅历、眼光去展现所叙之事;叙述具体内容时, 又以儿童的眼光、视野来体味。例如,“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是以儿童的眼睛来说的;在关于这条美女蛇故事的一些细节中,鲁迅用引语来讲述孩子们的语气。我可以感受到当时孩子们的恐惧与好奇。在三味书屋的叙述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们的好奇心;“走到东方,不到半里,穿过一座石桥,就是我先生的家。从一扇黑竹门,第三扇是书房。”在叙述上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表现的是第一次上学的儿童既兴奋又有些急切的心理。字里行间透露出两个字:“有趣”。这也是儿童视角的可爱之处。
鲁迅看到了无数的黑暗事实,愤怒地疾呼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并没有失去童年回忆和那时候遇到的难忘的人,这些记忆更加珍贵。恐怕这就是为什么他意识到,除了"批评"的热血之外,他的印象使他慢慢地模糊了——在他的生活中那些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东西。与战斗中的战士相比,作为一个拾花者可能会持续更长的时间。拾起我们和世界错过的那些落花,收集它们,并把它们送给我们每个生活在当下的人。
在整部文章的最后,作者似乎已经忘记了“只想寻几张旧画像来做插图”的初衷,忍不住拿起匕首一样的大笔,对那些充满封建礼教影子的画像展开了尖锐的讽刺,将封建礼教的虚伪、迂腐都批判得体无完肤。虽然这部作品已成“夕花”,但却是鲁迅批判黑暗现实远大征程上的又一个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