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讲好党的故事|“空中飞人”打造的“人工天河”
2021-06-25 18:47 千龙网

“空中飞人”打造的“人工天河”

——观红旗渠的故事有感

黄城根小学  李镆涵

指导老师:毛天漪

今年我看了一集《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百炼成钢》,讲述的是“绝壁上的人工天河”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我还没出生。从故事中我了解到,河南省林州市那时候叫林县,是一个严重缺水的贫穷山区,不仅吃饭吃不饱,喝水都有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水利建设。1959年,为了彻底解决缺水问题,林县开始准备“引漳入林”。林县的北部有一条浊漳河,从地图上看它贯穿了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由于林县属于太行山脉,很多山把水挡住了。“引漳入林”就是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彻底解决林县水源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劈山导河,逼水上山。

1960年,“红旗渠”工程正式动工。据介绍,那个时候国家物资比较匮乏,机械设备也少,人们需要高昂的斗志和简单的工具凿一个宽8米,深4.3米的总干渠。都说“水往低处流”,这些故事让我想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

镜头中,那些叔叔阿姨肩扛手推,用简陋的仪器,日夜奋战。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叫任羊成的老爷爷。他是位老党员,如今已经94岁了,当年是“红旗渠”除险突击队的队长。在战斗中,他九死一生,先后四次身负重伤。靠一根绳子,挂在悬崖上,像“空中飞人”一样,一次次排除险情。

最终,这些叔叔阿姨靠着坚定的信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苦战10年,一共削平了1250个山头,斩断了264座山崖,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2座渡槽。最终,这座总长度1500公里的“红旗渠”贯通了。

爸爸说,如今这个“人工天河”还在流淌。看着镜头中的“红旗渠”,我感到无比震撼,仿佛感受到山的魂,代表着中华民族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看着镜头中的“红旗渠”,我感到无比自豪,彷佛感受到中国人一代人的梦想,代表着中国人奋斗和实现梦想的力量;看着镜头中的“红旗渠”,我感到无比骄傲,仿佛看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看到了共产党员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

看到“红旗渠”,仿佛看到了过去,也看到了未来。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现场看看“红旗渠”。

责任编辑:任梦婕(QL0018)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