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的故事永流传
北京小学广内分校 雷雨澄
指导老师:李严敬
去年国庆节期间,爸爸带我回到了老家——河南省林县,参观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在青年洞,我们坐船体验了这个长达616米的红旗渠咽喉工程,深切感受到当时人们修建时的不容易。在红旗渠纪念馆,我们看到了一张张生动的历史资料和照片,仿佛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历史上的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林县县委带领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依靠简陋的一锤、一钎、一双手和土炸药,苦干10年,硬是在陡峭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有人计算过,如果把修红旗渠所挖的土石垒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将哈尔滨和广州连接起来。周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红旗渠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的生活面貌。林县人民亲切地称红旗渠为“生命渠”、“幸福渠”。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有奋斗就会有牺牲。红旗渠工程设计师吴祖太,为了修建红旗渠再三推迟婚期;后来在一次隧洞内检查,不幸被塌方夺去了生命,牺牲时年仅27岁。除险队长任羊成,冒着生命危险,身上系着几十斤重的绳索,像“蜘蛛人”一样在悬崖上荡来荡去,打眼爆破,排除险石。除了他们,还有许许多多修渠人为了修建红旗渠,流下了辛勤的汗水。2019年,红旗渠建设者被授予建国70周年“最美奋斗者”称号,真是当之无愧。
通过参观红旗渠,我深深认识到,红旗渠不仅工程浩大,造福百姓,而且“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像习近平爷爷说的那样,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作为红旗渠人的后代,我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上中,我一定要发扬红旗渠精神,不畏艰难,团结向前,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