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出生在一个和平安定的年代,作为新一代中国青年,我们要去铭记历史,铭记先辈。还记得,刘胡兰坚贞不屈,沉着冷静。还记得王小二舍身引敌,保护他人。还记得,雷锋乐于助人,勇于奉献。在许多的红色文物中,我们也能看到先辈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陈列着一盏马灯。它锈迹斑驳,老旧破烂,但却讲述着一个感人至极的故事,讲述着一位母亲等待自己的孩子回家的故事……
学生供图
1934年十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踏上了长征之路。在于都县银坑镇窖前村的钟招子有10个儿子,其中8个儿子当了红军。就在那年10月,他们同时从家乡于都出发,参加长征,只留下年幼的曾林梅、曾林桃与母亲相依为命。送别时,钟招子恳切地握着儿子们的手,对儿子们说:“一定要打胜仗,妈等你们回来。”夕阳下,几个儿子的背影越来越远,泪水也打湿了钟招子的眼眶。
因为丈夫的早逝,钟招子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她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回家做家务。深夜,她就坐到老屋门前,点起一盏马灯,等待儿子们回家。在无穷无尽的等待中,青丝早已变白,容貌不断老去……后来,钟招子把眼睛哭瞎了,但她依然每天点亮马灯,坐在石阶上等待儿子。她想用微弱的灯光,照亮儿子回家的路,也让他们看清妈妈的模样。她说“我眼睛看不见了,但马灯不能灭,要让儿子看清回家的路。”
1949年,人民解放军进驻于都。钟招子守候在队伍的必经之路上,一次次询问,一次次失望,整整三天三夜。她心里明白:儿子们已凶多吉少。
后来,她和两个儿子一起,在村后竹篙岭的大树下,修了一座空坟冢。每逢清明节,她都会带领全家人前来插香祭奠。如今,祭奠形式和地点没有变,只是在原来的坟边又多了一座坟——伟大母亲钟招子的坟。1960年,她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人世。弥留之际,她嘴里反复念叨:“把我埋在儿子们身边……”
长征路上,不知道有多少母亲,为远行的儿女点亮一盏灯;也不知道有多少儿女再也没有机会,见到灯光里的母亲。那些没有归来的儿女,用他们的鲜血铺就了通往胜利的道路。而灯光里的母亲,虽然没有等到儿女的归来,却等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繁荣和富强。
曾有先辈说,他们一辈人的辛苦,穷困、辍学、饥饿、侵略、革命、上山、下岗,以及在一阵又一阵的巨浪中浮沉,以此来兑换我们一辈人今天所享受着的幸福。我们作为出生于和平年代、成长于和平年代的新一代青年需要铭记过去,更需要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和平、安逸的幸福生活、更需要保持一颗生于忧患的心,时刻为拼搏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