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教大学生如何去爱:美好生活需要健康认知

2022-10-26 08:33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教大学生如何去爱:美好生活需要健康认知

近年来,亲密关系、爱情心理学课程在高校中变得流行起来。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婚姻与爱情”课程;武汉科技大学开设了婚姻家庭法、爱情心理学、恋爱婚姻经济学等三门婚恋教育课……今年10月,教育部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时表示,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

这个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与人之间的“意义之网”也存在着鲜明差异。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大学生的恋爱观也变得五彩斑斓;有的人向往一见钟情的浪漫,有的人在乎眼缘和颜值,有的人相信感情只有在生活中不断磨合才会更加真实而牢固,有的人偏好家境优渥、条件优越的另一半……高校开展恋爱课程的初衷,在于提升大学生对爱的认知和表达能力,从而敢爱懂爱会爱,学会“如何去爱”。

大学并非封闭的象牙塔,也会受到多种不良社会心态的浸润。不论是“以貌取人”,还是“宁可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抑或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些使情感商品化和物化的观念从表面上是一种聪明又理性的选择,实际上会让婚恋变得庸俗而乏味。

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一个人的“镜中我”和“真我”难免会存在偏差;不被表象所蒙蔽,而是去发现和捕捉对方真实的模样,是恋爱中不可或缺的过程。从陌生到熟悉,从疏远到亲近,从怀疑到信任,恋爱的过程也是两个人互相接纳、互相认同的过程。

恋爱并非与生俱来的技能,需要后天的学习。恋爱作为一种交往行为,本质上是两个人通过社会互动产生信任、认同、情感和亲密关系的过程。要想建构恋爱关系,既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也要了解两性差异、学会和异性相处;更为关键的是,要形成一个健康、成熟的恋爱观,即追求生活方式的契合和精神世界的贴近,而不是被光鲜的颜值、功利的条件所左右。

爱情不仅有“三十六计”,也有“千变万幻”,恋爱课程难以解决大学生所有的恋爱难题。恋爱没有模板、感情没有公式,恋爱课程只能教给大学生对待恋爱普遍的共识性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追求。毕竟,恋爱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并非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恋爱也并没有标准答案,参与的双方既是答卷人也是彼此的阅卷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恋爱课程作为一种生活教育,有助于让大学生以一种更加健康、成熟的姿态去面对恋爱。大学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不仅要给学生们传授知识和技能,也要丰盈学生们的精神家园,教育和引导学生们学会更好地生活。

高校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条件基础,自主设置家庭教育相关学科,优化调整专业设置,有利于提升学生表达、沟通和交往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恋观、家庭观。无论是在校园中,还是离开校园走向社会,那些拥有健康、成熟恋爱观的人们,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拥抱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