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教育 > 教育启示录 > 正文

管杰:教育信息化发展应以人的发展为核心

202206/0709:46

面对严峻复杂的新冠疫情形势,“五一”假期之后,北京市中小学暂缓返校,同学们再次开启居家线上学习。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结合疫情中线上教学经验,各学校在线上教学方面有了哪些新变化?校长们对教育信息化产生了哪些新思考?一起来关注教育新变革。

采访对象: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校长 管杰

微信图片_20220607094836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校长管杰

 

“融合课堂”常态化实施

记者:疫情期间,学校全面实行线上教学。多轮的线上教学实践,使学校在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方式上方面发生了哪些改变?

管杰: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学校开展“融合课堂”建设,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创新融合,以培养未来社会人才为目标,树立为学生赋权的教学理念,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方法,促进教学的整体优化。

在课堂上,我们融合学习共同体,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将连接主义的理念融汇到教与学组织的变化当中。我们变革物理空间,从排排坐教室转变为合作学习教室,让沟通积极发生;数字空间赋能,从课中基于教师集中分发材料的学习,到基于智能个性化练习册支撑学生可以拥有自己的练习材料。课堂前中后打通,以共同体为载体,学生们在课前课后协作,在课上讨论思辨聚学问辩,提升了课堂的深度,扩展了每位同学思维维度,促进学生交互网络化的实现。

在课堂上,我们融合单元主题教学,注重观念的价值性、问题的情境性与知识的关联性。我们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例如,我们围绕真实问题的解决,利用技术助力学生的探究和交流。在学生开展养老社会调研时,借助电脑软件处理数据,形成分析成果;在学生开展水培育苗实验时,用视频编辑技术区记录种苗成长过程,在学习共同体中开展线上线下的交流和研讨。

在课堂上,我们融合信息技术,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这些年来,教室里从传统黑板,到多媒体投影、电子白板,到现在的交互一体机,随着信息化环境的变化,教学内容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情景化。教师的课前准备与课堂生成更加有机地融合,学生参与互动更加便捷。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体现得更加突出。

记者:“双减”要求之下,对学校新一轮线上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管杰:2021年7月“双减”政策发布,为课堂提效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老师们发现“为了给学生解决更多的问题,传统课堂的一些做法行不通了”。在此背景下,课堂转型需要信息化手段来支撑。

为了促进“双减”政策下“融合课堂”的常态化实施,我们借助移动听课小程序,建立了伴随式的教师课堂研究场域,强化学校各学科的技术常态化教学研究和应用。通过数据对比分析,我们对每位教师的发展进行个性化的诊断,挖掘教师的优秀实践,提升教师们的线上教学质量。

 

以学生、教师发展为中心 创设数字化环境

记者:两年多来,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了哪些新发展?

管杰:创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数字化支撑环境。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改变,不是以知识体系为主体,而是以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为中心。对于基础的知识性学习支持,技术智能驱动,提供及时全过程的支撑,解放教师工作量;对于深度情感性学习支持,教师智慧驱动,以学生发展数据为支撑,教师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更精准的“因材施教”当中。

例如,以体育为例,智能驱动,借助AI技术采集与诊断学生锻炼情况;智慧驱动,师生基于数据深度沟通,制定学生发展计划。在体育课上,通过AI体育自测技术,将学生锻炼的项目和成果录入到学生的个人档案中,基于连贯的过程性发展数据为学生提供发展诊断。那么学生在跑步过程中,过去可能更多是教师对学生动作准确度的反馈,但实际上动作背后是学生的肌肉力量和身体发展情况。师生需要基于数据进行深度沟通。通过及时回看学生测练视频,教师可以及时对学生进行讲解分析,师生共同商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计划。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的良好锻炼习惯。

以教师为本,伴随性支持教师发展。学校建设了教师数据发展平台,基于教师发展档案,服务于校长决策、中层管理与教师发展。教师发展电子档案将教师培训、教师研修、教学常规的过程性数据进行采集,“让数据多跑路,让人少跑腿”,促进教学常规和教师绩效评价管理的减负和增效。在教师发展电子档案中,结合教师发展成果数据、课例研究、班级学业等数据相结合,形成了全场景教师数据池。通过建立教师数据标准、数据画像和数据应用路径,以教师发展数据驾驶舱和教师队伍发展报告服务于校长决策,以教师评骨评职评优、教师档案检索、教师数据报表,服务于教师管理;以教师个人诊断报告、教师发展指标看板,服务于教师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尤其是,通过对教师档案的多维数据进行个性化反馈和诊断,让教师的努力、变化、特色看得见,激发了教师内生动力。

在学校管理信息化方面,学校关注师生需求,以诊断和评价促进科学管理。学校进行周期化学校诊断已经五年时间。随着诊断的深入,学校可以为教师个人、年级、学科组、管理者提供分层分类、基于需求的数据诊断报告。从2020年开始,学校借助数字化手段,建立学校发展档案,并且根据学校评价的标准,对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等多个领域进行自检和自评。针对教师,学校有专门的评价系统,根据教师的科研档案数据,实现系统自动化评价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大大提升了评价效率。

在资源支持的层面,学校主要围绕数字化教育资源、信息化人力资源、软硬件智能环境资源开展相关工作。我们建立了公共服务资源与校本资源的双循环。一方面,充分利用好国家和北京市的优质资源,引领本校教师发展;另一方面,建设适合本校师生发展现状的校本资源,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供给的伴生化、体系化和智能化。我们注重学校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提升学科教师、技术人员等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素养,切实提高工作成效。

近年来,学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2020年,北京市第十八中作为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试点单位,从信息化规划和校本研修计划制定、整校推进实施等方面,从校长、管理者、教师层面,在北京市进行三次分享。2021年,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入选教育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校、北京市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双百”示范行动优秀项目基地校。今年,学校被评为“双师课堂”示范校。

 

以人的发展为核心 五方面发展教育信息化

记者:谈谈您对疫情现状下的教育信息化未来的思考与展望。您觉得未来的“云教育”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信息化时代下,怎样让我们的教育更开放、更灵活?

管杰: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逐渐发展,我们希望能够借助技术,全局全面促进“人的发展”。现在,学校已经进入数字化移动互联时代,进入了信息技术的弥漫阶段、浸润阶段,它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信息技术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知识的获取,我们必须使用信息技术。而作为校长,作为教育者,如果在这个窗口期没有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那么教育就会滞后,人才培养将会产生缺失。

新时代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应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围绕人的发展,学校开展信息化应用,即教师、学生及管理者等将信息技术整合运用在教育系统中,从而实现更高效、更高质量的教育活动。

经过多年探索,我认为,为了让我们的教育更开放、更灵活,应该在学校信息化过程中做到“五化”:

需求精准化——精准需求把握,激活师生发展的内生性需求;

资源共享化——建立伴生性积累、体系化共享、个性化匹配的资源共享新模式;

管理灵活化——实现一体化管理、动态管理、协同管理;

关系网络化——变单向互动为双向互动,变单线互动为网络化互动;

过程数据化——更全面细致地理解和发现师生,更好地服务于师生成长。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