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北京4月22日讯(记者 陈泫铭) 近日,记者在北京市大兴区第八小学了解到,目前学校用电可以实现碳中和。学校每年用电碳排放178849kg,通过光伏装置进行发电,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0000kg。学校通过一系列措施,打造校园新能源设施群,持续推动绿色校园建设。
2022年3月,北京市大兴区第八小学积极创建北京市第一所碳中和试点校。经过一年时间,大兴八小在节能低碳环保领域开展了多样的探索性活动,试点校形成丰硕的特色经验和成果。学校建成运用新能源的设施群——“八大景观”:光伏多功能座椅、智能垃圾分类站、“一张纸献爱心”智能回收箱、光伏发电系统、微风发电机、光伏喷泉水池、“ENPOWER”智能管理平台和碳中和教室等。
“ENPOWER”智能管理平台的屏幕实时显示校园碳排放监测数据(学校供图)
在学校教学楼大厅设有一面“ENPOWER”智能管理平台的电子屏幕,实时显示着学校碳中和相关的各项指标和数据。“屏幕上显示‘低碳先锋班’排名,孩子们经常查看自己班级的名次,期待能获得荣誉。”大兴八小德育主任主任李峰说,今后学校将能源设施优化为地源热泵及全店厨房,同时增加屋顶光伏建设面积,可实现学校整体用能碳中和。
学校行政楼顶的光伏发电系统,满足学校大部分电力所需(学校供图)
围绕‘八大景观’的科技硬件设备,学校还增设了许多相应课程,让碳中和知识自然融入基础通识教育。负责学校碳中和设备规划和研发的天普集团工程师于良介绍,学校碳中和设施在设计之初就将多学科知识融于其中,课堂上,结合“八大景观”所涉及的各学科知识,教师依据学生不同学段进行授课,达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效果。比如,高年级的孩子会学习“太阳能装置”发电的物理学原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老师则引导他们认识“光”。此外,个别“景观”还集聚多学科知识,不同学科教师围绕某个“景观”立体式传授知识,无形中让学生建立了学科间的知识网,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响应了教育部提出的“跨学科教育”理念。课程知识螺旋式推进,让每名学生都能从中感受知识的熏陶。
讲解员为同学讲解智能垃圾分类站的使用方法(学校供图)
为激励学生自主参与校园碳中和建设,让环保理念入脑入心,学校开发了“碳币”系统,通过平台,让每个班级甚至每名学生的“碳排放”和“碳中和”数额有据可查。
大兴八小德育主任李峰老师告诉记者,在班级方面,学校每年的排水、电气暖数据都会通过算法折算成碳排放量指标,再按照不同的班级系数分配到各班,碳排放较多的班级需要通过多植树、节约使用班内用电器等方式控排减排,让碳指数降低;在个人方面,每名学生通过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行为积攒的碳币可被用于校内平台购物,借阅图书、换取书包和文具用品等。整个“碳币系统”的监测与兑换过程多数只需要“刷脸”即可完成,系统的高效助推了学生更多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得到正向的即时反馈,会激励他们全身心投入到碳中和校园建设。”
碳中和绿色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塑造着学生的品格,二年级五班武云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将低碳环保落实到生活中每个细节,让身边每位家庭成员都有所触动。“孩子平日在家节水、节电,出门告诉爸爸尽量不要开车,是家里的‘降碳环保’小标兵,学校的碳中和校园建设对孩子影响深远。”
目前,学校正在建设大兴八小碳中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大兴八小碳中和教师研修院等。“把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通过绿色低碳的教育,使学生成为低碳小达人、生态小公民。”大兴八小校长李曙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