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北京基教研专家权威解析2023年高考北京历史试题
2023-06-12 08:43 千龙网

千龙网北京6月12日讯  10日,2023年北京高考历史考试落下帷幕,试卷评析一起来了解!

2023年北京市历史学科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继续在高考评价体系改革征程中不断迈进。试卷继续发挥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强调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继续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史料实证素养的深入考查;继续深化历史探究能力的考查,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继续引导中学历史教学,注重纲要与选必教材的融会贯通,“化用”教材,考查学科主流主干知识。

一、继续发挥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体现深远的价值立意

1.强调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

试卷强调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突出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如第17题要求学生描述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过程,第6题要求学生准确认识鸦片战争的性质,都考查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世界观。试卷突出民族精神,加强了爱国主义精神的考查。如第19题,以“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为主题,古代祭祀黄河展现了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近代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时期黄河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

2.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试卷关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经验,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第7题太行区抗日根据地“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展现了英模的时代特色。第8题人民政府推广体操,重视增强民众体质,第9题农村“村村通工程”建设,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造福人民的宗旨。

3.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

试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家国情怀与世界视野。如第1题以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为素材,考查了学生对中国文化中道德伦理的理解。第16题考查了儒学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发展,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延续性。第20题分析中国柑橘品种及研究著作《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第14题表现了墨西哥独立后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第18题思考欧洲历史步入现代的分水岭,都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认识世界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

二、继续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史料实证等素养的深入考查

1.深入考查史料实证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水平”对史料实证水平4的描述中有“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探究问题进行论述。”

第17题“致敬!致远舰!”与上述史料实证学业质量水平4的描述高度吻合。此题要求学生辨析和考证材料,并描述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过程。学生需要辨别、分析和比较给出的三则材料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描述过程,即表述考证的结论。在素养要求方面,与以往仅考查史料的分类相比,无疑考查得更加深入。

2.强调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试卷以考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备程度为目的。除了史料实证素养,在整张试卷中,还贯穿了时空观念、凸显了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在作答过程中,学生需要将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几乎每道题在情境中都明确给出了具体的时空,为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准确定位提供了明确的指向。第4题以“明代经贸示意图”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信息的分析和理解。

具备历史解释素养,意味着学生:能够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作出解释,如第16题“南学与北学”要求学生概述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能够分析有关的历史结论,如第18题“延续与变迁”要求学生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给出的不同观点;能够在叙述历史时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如第19题从古今变迁的角度考查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以及近代黄河时代内涵的不断丰富,第20(2)题从中外关联的角度考查柑橘与《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提出新的解释,如第17题考查在对致远舰相关材料的辨析和考证的基础上,描述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过程。

3.渗透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

唯物史观作为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渗透于学生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选择题的第7、8、9三题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关注。在非选择题的作答中,学生应史论结合的进行表述。第16题“南学与北学”要求学生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这其中蕴含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试题情境的切入点和选材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并突出中华文化的世界贡献。如第1题从《史记·乐书》中的材料分析传统音乐体现的中华文化的特质;第2题和第5题分别从交通和制度的角度体现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和治国理政的智慧;第19题以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黄河”为情境载体,考查其不断丰富的时代内涵;第20(2)题,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这些都体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

三、继续深化历史探究能力的考查,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

1.试题注重开放性与选择性,强化对历史探究能力的考查

针对北京学生知识面广、视野开阔、思维灵活的特点,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如18题“延续与变迁”,试题提供不同时期的史学观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对这两种史学观点进行比较、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严谨论述。最终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题目给予学生较为开阔的施展舞台,挖掘学生创造性思考问题的潜质。学生既要综合调动所学知识,又要充分利用试题材料,是对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综合考查,也引导了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又如第14题,题目从墨西哥在1821年独立后以阿兹特克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入手,创设了一个新的历史研究的学术情境,题目着重考查学生利用史料和所学,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试题注重综合性,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梳理和论证能力

试题引领学生既要从整体、又要多角度认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整合知识框架,建构知识体系。如第19题,试题以“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为主题,材料与设问从中国古代延伸至抗日战争时期。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梳理不同历史时期黄河在中华文明中的不同形象与不同内涵,从而全面论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这一主题。再如第20题,试卷以“柑橘”为线索,内容跨越古今中外、经济文化,涉及所学包括纲要上、纲要下、选必2、选必3。学生需要在几分钟内调动、横向梳理并整合这几部分知识,最终探讨“柑橘与《橘录》”在中外历史中所起到的作用。

3.试题突出考查逻辑推理能力,强调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如第2题,题干提供了一份1930年关于西汉的考古发现,而题目中的四个选项也都基本符合汉代的时代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准确推断出哪个选项与考古发现有紧密且准确的逻辑关系,由此做出正确选择。再如第3题,题干提供了“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时代特点,而选项则提供了四个不同的历史现象,学生既要对四个选项有正确理解,更需建立起题干与选项的逻辑关系,区分出哪些体现出政治开明与社会安定,哪些强调了经济发达与文化繁荣,从而推断出反映出“贞观之治”的正确答案。

四、继续引导中学历史教学,注重纲要与选必教材的融会贯通

1.紧扣学科主干知识,全面落实课标要求,考查知识的灵活运用

试题紧扣教材主流主干知识,全面落实课标的要求,注重学科主干知识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在运用学科知识解决新情境下新问题的过程中凸显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具体体现在中国古代史方面,选择题第2-5题注重考查汉简和邮驿发展、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明朝的经贸、清代的奏折制度。非选择题第16题考查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演变,第19(1)题借助祭祀黄河这一历史现象考查了殷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及思想观念的变化。第20题以柑橘与《橘录》为题考查了宋代经济发展相关主干知识;中国近现代史方面,选择题第6题考查了鸦片战争,第7题考查了大生产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发展,非选择题第17题以“致敬!致远舰”为题考查学生对甲午战争中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认识,第19题以黄河时代内涵的变化为载体运用表格材料综合考查学生对20世纪上半叶近代中国革命历程的理解等;在世界史方面,选择题第11-15题分别考查了罗马共和国、中世纪德意志行会、美国《独立宣言》、墨西哥独立、联合国相关职能等历史问题,非选择题第18题则考查了学生运用15-18世纪欧洲历史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等。

2.“化用”教材资源,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教材不仅仅是教学的资源,也可以转换为考试评价的资源。试题的情境创设、素材选用,巧妙“化用”教材资源,有利于引导教学全面研究、深入使用教材资源。如第3题借助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不同特点描绘,灵活考查学生对诗文的准确理解。此题的命题创意,“化用”了《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课中的学习拓展“选读杜甫作品中与当时历史现实有关的诗篇,体会其史料价值”这一要求。又如第10题以信息技术发展对史学研究的影响为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研究进入“e-考据”时代的理解,此命题的立意与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的活动课《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教学旨意基本一致。如上“化用”教材资源的命题设计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认识,也对用好、用足教材资料推进教学改革深入,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生学科素养有积极意义。

3.关注学科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体系的完善,引导教学改革深入

试题以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为载体,引导教师加强对教材的研究与把握,关注史学研究的发展,并能够将史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之中。如选择题第13题、第14题、第15题考查《独立宣言》、墨西哥独立和联合国大会等教学主干知识的同时,以《独立宣言》形成过程中的争议、墨西哥独立后对阿兹特克人的认识和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1522号决议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普通历史概念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又如非选择题第16、17题所考查的儒学和致远舰,虽然是学生所学主干知识,但是依据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对学生汲取、运用材料中的历史信息,灵活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提出了挑战,在知识的综合运用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特别是非选择题第20题,将选择性必修2中的食物生产、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以及《中外历史纲要》中的相关必修内容综合融通于“柑橘与《橘录》”这一历史问题的探究之中,充分体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对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具有指导意义。

点评专家:

郭井生 高级教师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赵文龙 高级教师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冉 峰 高级教师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贾海燕 高级教师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郝万清 高级教师 北京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