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北京6月19日讯 (通讯员 王玉梅)对古树周围不同距离点位的土壤进行数据检测、为家乡河流健康体检、绘制吉家营古堡导游图、观察北庄特有的丹霞地貌……在密云区,各中小学积极开发结合地域特色的多学科融合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把课堂搬到绿水青山间,让绿水青山成为孩子们“行走的教室”,让生态文明思想在孩子们的心中落地生根。这也成为贯彻落实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
构建开放的生态学习环境
新城子中学流苏树课程
首师附密云中学保护古树名木调查实践课程
在长城脚下描绘家乡美景、清水河畔探寻白天鹅习性、流苏树下诗词飞花令……目前,依托区域资源,构建开放的生态学习环境,已经成为密云区各学校的常态,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生态环境,让学生走进家乡的山川、河流、植被、物产,促进学科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度融合,把课堂建在绿水青山间,是密云各校对于生态文明教育达成的共识。
密云区太师庄中学每年都会在清水河畔开展形式多样的多学科融合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课程。年级主任王海梅介绍说:“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搭建“行走的教室”,让每一个学生在行走中认识社会责任,让生态文明教育内化于心。”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开展了保护古树名木调查实践课程,同学们在行走间学习了解古树现在的生长状况,评估古树的健康状况,对古树周围不同距离点位的土壤进行数据检测。学校党总支书记李文平介绍,学校以地理、生物、历史、政治等多元融合的生态课程群建设为载体,通过灵活多样的学科探究,深挖得天独厚的区域资源,广拓学生发展的场域边界。“基于生态文明教育主题的跨学科主题实践课程打破时空边界,构建面向学生真实生活、凝聚教育价值、融通校内外的实践场域,让学生主动探究,深感家乡之美,厚植家国情怀。”校长王锐说。
北庄中学从2015年开始,结合北庄地区地理环境和自然、历史文化资源,设计开发出了“知北庄、爱北庄”综合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先后完成了走进黄岩口、走进干峪沟、走进大岭和环清水河四条生态远足实践课程路线,地理教师沿途引导学生观察北庄特有的丹霞地貌;历史、生物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沿途植被情况和长城、墩台、关口等历史遗迹……校长秦怀荣说:“综合实践课程将学生带到家乡的环境中,深化了对本乡本土的认识,唤起了学生对自然、对家乡深沉热爱,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生态文明思想。”
密云区各学校依托区域资源,构建开放的生态学习环境,学生进一步熟悉了家乡的山川、河流、植被、物产等生活常识,实现了学科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度融合。太师庄中学初一(5)班王馨懿同学在谈到实践课程的收获时说:“实践课程让我明白了建设生态文明很大,这是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设生态文明很小,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人人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好习惯就能守护好这片青山绿水。”
开发丰富的地域资源课程
太师屯镇中心小学生态使者团开展水环境检测活动
溪翁庄镇中心小学精选溪翁庄镇一村一品特色资源,精心设计“我为家乡河流健康体检”、“小水滴在行动”等系列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校长张书义表示,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宽广,思维更加开阔,环保意识逐步增强。
“我的父亲从小就告诉,郝家大院儿是祖上传下来的,要保护好它,它不仅是我们家的,更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新城子中学初一年级郝宏茹同学在向大家介绍伴随自己长大的院子。这是新城子中学开展的跨学科主题实践课程“走进古堡忆往昔,流苏树下话今朝”中探寻吉家营古堡的一幕。同学们手拿任务单,找到吉家营城中的古迹遗存,绘制导游图,估测城楼基座长度、宽度和高度等数据。通过探究,了解流苏树所处地理位置以及所处气候类型,关注生态保护重要性及其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校长郭立增表示,“学校进一步挖掘地域资源,突出生态文明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达到了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效果。”
据了解,3年来,密云区各学校依托密云独有的地域资源,普遍开发了特色生态文明实践课程。新城子中学开发“追逐第一缕阳光‘1+3’系列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太师庄中学在清水河畔开设了学生年年期待不见不散的“白天鹅”课程。
古北口镇历史悠久,是民族文化、长城文化、边塞文化、抗战文化的聚集地。“优秀的地域资源为学校实施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校一直坚持开展红色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打造学校“红色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古北口中学校长郭富文说道。
密云区教师研修学院课程建设办公室主任张艳秋介绍,课程建设办公室围绕区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生态文明教育主题实践课程、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路径、生态文明教育学校特色四个维度进行研究,提高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引领师生践行生态文明行为。
树立保水护绿的生态思想
太师屯镇中心小学生态使者团开展实践课程
密云水库主要支流清水河是太师屯镇中心小学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课程基地。学生程羽鑫说‘“我们会定期给清水河“体检”,多年检测数据证明,清水河的水质正变得越来越好,每年天鹅、白鹭都会落在清水河。”
观鸟小组发现今年的天鹅与前两年的天鹅并不是同一类,前两年出现过疣鼻天鹅,今年都是大天鹅。鹅群中还掺杂着几只野鸭和鸳鸯,“不同水鸟在同一水域中的关系”成为了新的探究课题。学校大队辅导员任海鑫介绍说:“这样的实践课程丰富了生态文明教育形式和内涵,让学生以‘小科学家’的视野和角度,更加深入体会生态文明的绿色思想。”
据了解,太师屯镇中心小学还成立了“天鹅”生态使者团,定期组织学生在河边捡拾垃圾,2023年该团体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环保公益组织。“学校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在区域内形成扩散效应和带动效应,让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深入到学生心中。”校长郭春梅介绍说。
在第31届“世界水日”到来之际,密云水库中学的学生们再一次走进密云水库管理处,联合开展“守护生命之水 共建生态文明”实践课程。水务执法队员方军讲述了自己一家三代守护密云水库的故事,同学们深受感动,贾静雯同学感慨,“作为水库边长大的孩子,课程的开展更加坚定了我保护好家乡‘一盆净水’的信念”。同学们深入村镇发放宣传单,讲解节水护水知识,沿途捡拾垃圾,倡导大家共同爱护生态环境。“感谢同学们又一次在世界水日和我们一起宣传保水护水知识。”密云水库管理处团支部书记赵铭靓对密云水库中学学生竖起了大拇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从娃娃抓起,通过生动活泼的劳动体验课程,让孩子亲自动手、亲身体验、自我感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早植入孩子的心灵。密云区教委主任杨福军表示,密云区是首都重要饮用水源基地和生态涵养区,有着丰富的生态文明课程资源,“我们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入课堂,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典范建设,持续打造‘生态文明好少年’特色育人品牌,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密云学子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