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校长与学生一同考入北大 诠释终身学习的价值力量

2023-09-12 09:21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校长与学生一同考入北大 诠释终身学习的价值力量

9月8日,在北京大学2023年开学典礼上,52岁的新生廖中扬与自己的学生一同上了“开学第一课”。廖中扬是北京一所知名民办学校——北京精华学校的校长,今年他与8名学生一同考入北大,廖校长成为哲学系博士新生,8名学生是本科新生,师生变为同窗,携手开启人生新阶段。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坚持读书学习的人都心怀敬意,但真的要身体力行,却殊为不易。很多人都有“回炉重造”的念头,但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人对读书学习都愈加顾虑重重,总会找出各种主观或客观的理由,让自己甘于放弃止步不前。

岁月使人皮肤起皱,但如果失去了热忱,就伤了灵魂。心若有梦,什么时候开始努力都不晚,52岁的廖中扬以实际行动做出了生动诠释。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火出圈的“高龄”大学生并非个例:49岁的宿管阿姨原梦园考上广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同时她的儿子考上了复旦大学基础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51岁女子张计玲二战高考被山西工商学院录取;52岁的维修店老板杨小勇自学一年考上贵州民族大学……

一些“高龄”大学生坚持学习的动力之一,是为了给自己的子女做榜样,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廖中扬的目的更“自我”,用他的话说是“想完成青年时期进入北大读书的梦想”。有人质疑“高龄”成年人考大学是“浪费教育资源”,廖中扬、原梦园等人的行为及其动机,对此做出了最好的回应。

在一些人印象中,读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找一个更好的工作。不容否认,教育确实担负着改变命运的重任,但教育也可以是为了满足个体对知识学问的追寻,或者是对人生意义的执著求索。“朝闻道,夕死可矣”,没有功利心的考量,真正享受学习和求知的乐趣,有时或许更接近教育的本真。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年轻人发奋学习固然如朝阳一样光芒万丈,但基于“现实”,很多人求学的目的性很强。在就业压力之下,不少人一进入大学就开始准备考研或者考公、考编,在某种意义上,大学成了高中的延续。而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好工作,就立马觉得“彻底解放”了,从此无心学习,沉湎于各种“事务”之中。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廖中扬们给世人展现了另一种学习的状态,提醒我们不要片面理解读书之用。作为民办学校校长的廖中扬,选择成为北大哲学系的一名全日制博士生,这对他毕业后的工作和事业应该不会有太多直接的助力。但是,这种没有“压力”的求学,结合丰富的人生历练,完全可能让他畅游在哲学的王国里,不断享受获得新知、增进智慧和提升对人生意义认知的喜悦。这样的终身学习,究竟是“有用”还是“无用”?怎能不令人心向往之?

廖中扬考入北大之所以引发关注,除了“高龄”之外,师生变同窗也是不可多得的佳话。看到昔日校长如此积极进取,可以想象,年轻的学子们在惊喜之余会产生怎样的触动与震撼。这样的言传身教,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精彩的人生课。

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倡导终身学习,当然并非要求每个人都成为“高龄”大学生到知名学府深造。网络时代,只要有心向学,完全可以不拘形式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关键要有一股不懈追求、永不言弃的精气神。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