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屹立于白骨密布的荒野之上,身后是时间的长河和飞扬的鲜血。他低头,脚下荒芜的大地浸染上一片殷红,映照出一张苍老而又坚毅的脸庞。他抬头,只见乌云弥漫的天空——已经许久没有日光穿过这片黑云,照耀在荒原上了。他忽地瞥见一朵花,傲放于荒原之上,在一片黯淡中格外耀眼,看着白骨上盛开的那抹鲜红,他高唱出“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千古悲歌。
在东汉末年,那一派派所谓“文人骚客”整日醉生梦死于酒精之中时,曹操已用笔墨构建了“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的理想社会。他的思想是跨时代的,他“天地间,人为贵”的人权之声直到现在仍响彻于神州大地。正是这样崇高的理想,以及他对文人志士“不蔑、不嫉、不疑”的态度,使得全国内几乎所有一流文人前来归顺,曹操作为当时的文坛盟主,作为那个时代文人的主心骨,开创了慷慨悲凉的建安诗风,并率领一众文人,推动建安文学走向繁盛,犹如茫茫荒原傲放的一朵希望之花。
这样的末世与乱世中,诸侯割据,攻伐兼并,多少诸侯打着道义的幌子混战不休,只有曹操看到了乱世中漂泊无依,家破人亡的凄苦百姓,唱出了这大慈悲、大关怀的悯人之歌。他的精神高度是不容置疑的,他的治国理念,政治抱负为当时一切诸侯所不及。曹操一生不仅追求建功立业,更将建功立业的渴望与大济苍生的责任结合在一起,以天下生民之幸福为己任。为此他可以放弃传统“道义”,说出“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即为子孙计,又以败则国家倾危”之言。不善,但真。正是这种不慕虚名,真为苍生的“真”,使他于乱世中脱颖而出,铸造一段不朽的传奇。肉体尚有烈士暮年,而他的精神——那面大纛始终飘扬于华夏沃土之上,供后人景仰、参悟。
尽管后世士大夫们以道德主义史学观念对曹操大加批评,视他为奸诈、残忍的象征,道德的反义词,最高的评价也是一句“奸雄”,但这恰恰是曹操真心为苍生的最好体现——因为他真,所以不打着“讨凶、护主”的旗号,犯下涂炭生灵之罪行,他可以倾尽于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考虑后世迂腐的眼光。他从读书好学,为国立功,再到讨伐董卓,定北方而平天下。坚定的志向逐渐形成,而对苍生疾苦的怜悯始终如一。他是时势造出的英雄。他以自己的抱负推动着整个时代。
数千年刹那而过,曹操的理想、曹操的抱负已经成了历史学家们的研究目标,但那精神远不应只停留于书本之上。曹操的建安风骨指引我们用敏锐的眼光看到时间存在的疾苦,教会我们不避讳,不冷眼旁观,让我们勇于伸手相助,带着一股昂扬的傲气,向世界宣告我们的存在。那傲骨又好像警钟,时刻告诫我们不要与时代洪流中衰颓的思想同流合污,时刻为生命的短暂感到焦虑,才能维持生命的激情,开创大业,留名千古。当新一代国之栋梁掌握了知识与技能,他们不会为空有理想而无能力发出浩叹,也不会因空有能力而缺失理想感到迷茫。因为他们总会抬头看。而当他们仰望历史的星河,可以看到一颗闪耀的星,那颗星属于魏武帝曹操。
历史由后人评判,生前大任由他担当,他走进每一个夜晚。他一路走到寒冷都被驱散,前路不再黑暗也不停止。他身死后,化为一朵花,扎根于白骨之间,坐观时代变迁。但无论是艳阳大好亦或是阴云密布,它始终骄傲着,鲜艳着,挺立着。
指导老师: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