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林芮萱:陶渊明——生活的艺术家
2023-11-03 13:44 千龙网

读了陶老先生的相关资料,我想再送他一个称号——生活的艺术家。

当官场以其肮脏险恶教育了人们,一些人选择了背弃道德良心,一些人把自己变成麻木的傀儡,但陶渊明选择了转身,走向田园,以自己的行为标示出洁净与宁和,保持了自由的个性,过起了平淡的日常生活,这也就开启了他“独善其身”的艺术人生。

还有一种人,走的是与陶渊明一样的路子,但却显然走不进陶渊明享受的艺术生活,他们将“隐逸”作为彰显自己高尚品德的手段,而为大官是最后目的。但陶渊明并不是,他将隐居作为生活方式,自己幸福快乐的安居乐业。于他来说,“隐士”这世俗小人追求吹捧,费尽心思当假隐士,得到的称号只是自己境界的附赠品,正像《归去来兮辞》中洋溢的欢喜。这对陶渊明来说是愉快的日子,他不需向别人显露自己当隐士怎么苦怎么累,他在让自己的生活趋向“诗意”与艺术化。

《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告诉我们他爱丘山的本性;《饮酒》中,他津津乐道地向我们讲述自己田园生活的乐趣与舒心,告诉我们,他怎么把荒谬的一生过成圆满的一生;《读山海经》中,我们又认识到他“不乐富如何”的满足与欣慰。其实欣赏陶渊明的诗,不如说在欣赏他极乐的生活,欣赏他这个人。陶渊明本身就是与田园生活融为一体的“艺术大师”。

在乱世之中,也许有人认为陶渊明的选择有逃避伦理责任的味道,但正如《南山种豆》中所写,孤单的个人在那时只有这一条路,他们不能反抗普遍存在且不可动摇的专制与黑暗,但他们在山水田园中保持了自己的个性,我想,这就足够了。

陶渊明的选择同时也启示我们,“幸福往往取决于一个人没有什么,他没有一般人无法摒弃的趋利与得失之心,那一切使人们“大”不起来的小人之心,他都没有。”这也是为什么,他可以毫无留恋地拂袖离开那官场,冷眼看待财富与地位,过上自己真正想要的诗意人生。

我想,陶渊明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做一幅舒心的田园画卷,温馨而又闲适。最后,他将自己永远留在其中,成为自己生活的艺术家。

指导老师:赵倩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