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北京6月11日讯 10日,高考历史科目考试落下帷幕。北京基教研专家对今年的北京高考历史试卷进行权威解析。一起来了解!
2025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紧扣时代脉搏,充分发挥历史学科育人价值。试题以唯物史观为引领,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考查,厚植家国情怀。试题创设多样化情境,突出首都特色,引导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贯通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彰显了“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理念,实现了知识考查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一、立德树人,发挥历史学科独特育人价值
试卷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有充分的体现,引导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第1题以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的互证,引导学生感悟国家统一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第16题以宋元时期饮食文化的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统一、民族交融等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感悟中华文明发展的连续性、包容性,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
2.凸显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试题着重考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第7题以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歌谣入手,考查学生理解苏区群众对民主政权建设的拥护与积极参与,认识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第8题以第三方视角反映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成就,引导学生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中流砥柱的认识。第10题以中国外交部对海外中国公民的保护与服务为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启迪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进一步树立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第4题以吐鲁番出土的敕旨文书为切入点,展现了唐初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理,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第16题通过“舌尖上的历史”展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的场景,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从历史角度关注世界发展
试题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第11题借助托勒密王国修建动植物园等内容,加深对于文明交流和互鉴的认识。第13题以埃及学的创建与曲折发展为情境,关注民族解放运动及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意识觉醒。第19题,突出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联系,要求学生从历史变迁角度理解文化交流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二、素养贯通,突出唯物史观的理解与运用
试题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构建了立体化的考查体系,既考查学生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理解史事的能力,又通过创新性试题考查学生的批判思维,更强调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科学性,实现了知识考查与素养提升的有机统一。
多角度考查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试题注重时空观念的考查,第2、3、4题以汉武帝即位前后五岳示意图的变化、东晋政府的户籍管理和吐鲁番出土唐代贞观年间的敕旨文书为依托,考查学生在时空准确定位的前提下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5题以1996至2014年发达国家在全球商品出口额所占比例数据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20世纪末至21世纪当代世界历史变化的认识。第16题以“舌尖上的历史”为题,考查宋元时期饮食文化的变化,第18题以探索与发现为题,归纳16至19世纪世界历史的探索与发现的内容,第19题区域·东亚突出了东亚地区内在联系,第20题从急递到快递的发展变化看历史的演变趋势,以上问题的解答均体现“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综合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第6、7、8题以对太平天国的分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歌谣以及抗战时期美国驻华外交官对延安的描述,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革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认识。第17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对AI的作答加以点评。这样的命题设计不仅仅是关注现实中学生的历史解释,而且要求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历史解释做出评判,这样的设问拓展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了学生在数智时代的思辨能力。
凸显唯物史观的考查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在第18题“探索与发现”这一主题之下,命题人提供相关材料,要求考生从材料二中提取唯物史观的一个观点,简要说明其内涵,并运用外国历史重要史实加以阐释。这样的答题要求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唯物史观观点的了解,更主要是要求考生运用唯物史观的具体观点论证和解释历史问题。
三、紧扣时代主题、贴近社会生活
试题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现实问题为载体,呼应时代主题。用历史映照现实,凸显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的要求,体现试题的现实关怀和人文关怀。
1.凸显首都特色
试卷通过考查北京历史彰显首都特色。第9题提供了1953、1993、2016年北京城市功能的定位,反映了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历史阶段中北京的变化,引导学生感悟家乡的变迁,从而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2.从社会生活中探究历史变迁
试题贴近社会生活,选取考生比较熟悉的情境。第16题分析宋元时期饮食文化的变化及背景,第20题说明古代急递与当代快递的区别并分析快递业务量的发展趋势及原因,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日常生活的变迁,进一步关注身边的历史。
3.在现实中感悟历史
试卷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关注社会热点和国家大政方针。202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对人工智能作出了重要指示。第17题要求学生点评AI对科举考题的作答,学生不仅亲身感受了人工智能的作用,还需要反思人工智能存在的不足。第15、19题提供了世界贸易和中日韩文化的素材,涉及了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拓展视野,探究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
四、引领教学,体现教学评一体化
试题继续发挥基于课程标准、“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作用,对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1. 突出概念理解,系统构建知识体系
第3题东晋政府的户籍管理,学生必须明确 “黄籍”“白籍”“土断”“黄册”等历史概念的理解,才能作出正确判断。第4题,学生对文书行政、尚书省、安西都护府、唐蕃关系等历史概念的正确理解是顺利作答的前提。第16题分析宋元时期饮食变化的历史背景,必须了解宋元时期的经济、社会生活和民族交融,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以上试题均说明历史概念的理解、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学生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基础。
2.创设多元情境,考查历史学科素养
试题注重多样化的情境创设。第16题“舌尖上的历史”、第20题“快递”是生活情境,第19题“区域∙东亚”是社会情境,将多样化情境融合于题干,从而有效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达成度。这样的命题设计引导历史教学通过设置具体生动的历史情境,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
3.注重融合贯通,强调学以致用
试题强调对长时段、多层级的史实认知与理解。第19题要求从古代、近代和现代阐释“文化的桥梁”作用。第20题考查古代急递到现代快递的区别,以及现代快递业发展的趋势及原因。试题还关注专题融合,第3题的考查结合了户籍与赋税政策,第5题的考查结合了中国古代货币政策和赋税政策的教学专题,第10题的考查结合了国家治理体系、当代外交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上的试题特点,提示高中历史教学既要关注历史的阶段性特征,也要关注不同专题内容之间的融通。
总之,2025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以学科素养、时代气息、首都特色为核心,既考查学科本质,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体现了历史教育的深层价值——鉴往知来,知行合一。
点评专家: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研中心 教研员 郭井生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教研员 赵文龙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研员 冉 峰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教研员 张逸红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 高级教师 程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