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造就规模庞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2022年起,中组部、教育部等9部门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北京青年报记者7月15日从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首届卓越工程师专项试点工程硕士共2100多人今年毕业,整体实现高质量就业,留在本领域企业就业率达71%。下一步,教育部将把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向所有工程硕博士推广,引领工程教育变革。
据介绍,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打破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学科化、院系制”的传统模式,支持高水平大学联合一流企业,在这些“大校大企”中建设了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构建校企协同培养的新型实体平台,校企组织双导师队伍,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聚焦18个关键领域,打造一批核心课程。围绕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企业向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提供5100多个来自产业一线的研究课题,作为工程硕博士开展科研和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来源。校企还联合建成300多个工程师技术中心,为工程硕博士在真实环境中开展科研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重建工程硕博士学位评价标准。法律层面,今年1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正式施行,将实践成果与学位论文并列,都可以作为专业学位硕博士申请学位答辩的基本内容。制度层面,发布工程硕博士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基本要求,打破“唯论文”评价壁垒。据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郝彤亮介绍,首批毕业的学生中,已有67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
郝彤亮表示,下一步,卓越工程师培养将向所有工程硕博士推广。下半年,教育部将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并试点启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认证工作,引领带动更多单位自主建设卓工学院。到2030年,推动超半数工程硕博士培养单位自主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也将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向全部67个专业学位类别推广。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工程师技术中心之一“微纳中心”看到,这里的十余个实验室里,都有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在读硕博士在院士、首席科学家们的项目里学习。据介绍,北航2022年入选全国首批18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后,联合26家联培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建强核心课程体系,建设高水平的校企导师组和类企业级的工程师技术中心,实行一生一组、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深化工程硕博士评价标准改革,着力打造自主培养卓越工程师“样板间”。
今年,北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培养的首届工程硕博士共83名学子顺利毕业。他们在校期间产生创新成果178项,93.1%选择在关键领域企业就业,一名同学成为北航首位以实践成果取得学位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