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高招本科录取结束后,一些考生因为服从调剂等原因没能被心仪的专业录取,便开始考虑进入大学后再转至其他专业学习。一些高校也表示,本科生入校后可以“零门槛”转专业。那么,现在大学转专业真的很容易吗?有需求的学生应该怎样做准备?如愿转专业后是不是就能“万事大吉”了?
“近年来,各高校陆续放宽了转专业的政策,为学生提供二次选择的机会。”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吕朝伟介绍,各高校转专业的具体政策差异显著,极少数高校可以实现“自由转出转入”,部分高校实行“转出无门槛、转入有考核”,也有不少高校只允许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申请转专业并设置转入考核。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北科大一直执行很宽松的转专业政策,如果某个热门专业申请转入人数过多,则由相关学院制定方案进行考核选拔,整体成功率约为80%。
如果想转专业,学生需要做哪些准备呢?北京邮电大学宣传部舒文琼老师介绍,为了提高转专业成功率,学生必须在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生涯规划这三方面力争上游,积累卓越的学习能力、实力与潜力,制定细致的学习计划,这样才能提高转专业的成功率。
转入新专业后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并不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务处处长孙忠娟提醒学生,未来可能会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转入新专业后,学生将会按照新的培养方案修读课程。如果专业跨度大、新旧培养方案差异明显,学生需要在完成本学期课程学习的同时,补修新专业的前期课程。比如,新专业对数学能力培养有较高要求,学生转入后需要补修微积分、数学分析等课程,可能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其次,绩点排名可能优势不再。在专业发生变化后,由于不同专业课程评分标准存在差异,学生的绩点排名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有可能影响保研、奖学金评定等方面。同时,在转专业过程中,学生也会面临学分转换认定的“损耗”问题。例如,原专业已取得的必修课学分可能仅被新专业认定为选修课学分,学生还需重新修读新专业的课程。第三,新环境有新的挑战。转入班级的学生经过大一入学军训、班级破冰、集体活动等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班级凝聚力,而转专业学生可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融入新集体。最后,转入新专业后,学生往往期待在新领域中实现自我价值。然而,现实可能与幻想存在差距,不少学生可能会陷入“转错了”的自我内耗。
既然在大学里转专业是一件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事,那么学生还要不要转专业呢?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铁铮分析,灵活宽松的转专业政策背后,并非鼓励所有学生盲目追求热门,而是为了留出更多持续探索和发展自我的空间,让学生找准兴趣结合点,从而提升专业学习与生涯发展的匹配度。学生确有实力,无论转到哪个专业,都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在这种情况下,尝试一下转专业未尝不可。但不同的专业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一定要充分考量自己是否符合这些要求。实际上,一个人在大学本科阶段学到的不仅仅是某一专业的具体知识或技能,更是素养能力的整体提升以及视野的开阔、思维的训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充分利用好大学四年的光阴提升能力素养,比转专业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