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曾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靠偷东西发泄情绪、早早辍学的孩子,最近主动说准备去上学了。”谈起曾帮扶过的一名高中生,北京乐知社会组织能力促进中心主任黄冠华的语气里藏不住欣慰。
为心灵上了锁的少年揭开枷锁,这位深耕志愿服务与公益教育多年的导师,坚持用一种看似“反常规”的方式,让被贴上“躺平”“抑郁”“辍学”标签的青少年,重新找回融入世界的力量。黄冠华主导的青少年教育帮扶志愿服务,开出的“药方”简单却特别:让孩子们去做志愿者。
用“助人”激活“自助”,在志愿服务中找到“我能行”
“我不太认同过度聚焦‘接纳问题’的心理辅导逻辑,更反对把孩子当成‘病人’过度保护。”黄冠华直言不讳。在她看来,不少心理咨询师引导孩子“接纳现状”,反而可能成了家长和孩子放弃改变的借口。而家长发现孩子状态不对就急着要四处求医,把孩子与社会隔绝的做法,“很可能切断了他们最需要的恢复路径”。
“人总要在跌跌撞撞中成长,坎坷是常态,关键是用什么心态跨过去。”黄冠华始终相信,社会连接才是心理恢复的“养分”,而志愿服务正是让青少年重新扎根社会的“土壤”。青少年处于“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他们需要通过实践理解“社会是什么”“自己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志愿服务恰恰为这种“扎根”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
“药方”主要的理念用“助人”激活“自助”,在高三女孩圆圆(化名)身上得到了生动印证。
圆圆的状态是从高三上半学期急转直下的。成绩莫名下滑,上课坐不住、注意力像断了线的风筝。“孩子说大脑会突然‘宕机’,身体像‘断了电’,心慌得厉害,情绪上来就控制不住地烦躁。”圆圆的妈妈急得团团转,女儿从初中就寄宿,家长对她的内心世界总觉得“隔着层纱”,尝试了各种开导方法都不见效。“走投无路”时,社区推荐的志愿服务成了一根“救命稻草”。
在乐知志愿者的引导下,圆圆开始在志愿服务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撰写公益宣传文案、整理活动资料、给求助者打回访电话。“一开始只是想试试,没想到慢慢就坚持下来了。”圆圆告诉记者,帮助别人的过程像一股暖流,“心里那些乱糟糟的情绪好像被抚平了,变得温暖又平静”。
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帮助一名因先天疾病导致认知发育迟缓的男生。“他学东西很慢,教一个简单的事情要重复十几次,但学会的那一刻,他眼睛里的光好像能照亮整个房间。”圆圆记得,那个哥哥不懂复杂的人情世故,世界纯粹得像张白纸,却总有股不服输的韧劲,“看着他为了一点进步就开心得拍手,我突然觉得,自己这点困难算什么,努力生活的勇气好像又回来了。”
休学的日子里,圆圆不再闷在家里“和手机为伴”。妈妈最直观的感受是:“作息规律了!以前白天赖床、晚上熬夜刷手机,现在会主动复习功课,准时参加志愿活动,说话听着有精神了。”
圆圆自己也对未来充满期待,“我想慢慢补上落下的课,明年能顺利回学校。也想一直做志愿者,把温暖过我的力量,传给其他迷茫的人”。
“反常规”的帮扶方式,在社会参与中重燃生命力量
“我们从不给孩子贴‘病人’标签,只做‘引路人’。”黄冠华介绍,志愿服务团队里有持社工证和教师证的专业人员,核心工作是观察每个孩子的状态,“量体裁衣”分配任务:完全“提不起劲”的,先从查资料、打电话等简单工作入手;愿意走出家门的,安排线下活动参与;能力提升后,再尝试策划、组织等复杂任务。“全程不说教,只在他们受挫时递句鼓励,给点能量。”
这些孩子多是由社区、学校或家长推荐来的。“我们要让他们在服务他人时真切感受到,‘我是有用的’‘我是能干的’。”黄冠华说,这种价值感才是激活内在动力的“开关”。
团队里有位处于稳定期的精神分裂症志愿者,每天雷打不动来帮忙整理物资、登记信息,“不熟悉的人根本看不出他的特殊,状态和普通人没两样。”这让黄冠华更坚信,如果社会能提供更多这样的包容性岗位和友善目光,很多人都有回归正常的可能。
“跟一些商业心理咨询师动辄七八年的‘老客户’不同,很多参与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的孩子,在很短时间内就会选择主动尝试回到学校。”黄冠华坦言,像我们这样的无偿帮扶的志愿服务“留不住人”,对于这样的现象她感到十分欣喜,“孩子们感觉康复后和我们告别,和过去告别,去开始自己阳光的未来新生活,志愿服务真正回归了它的本意——育人,我们的工作和努力也就都有了意义。”
通过“助人”实现“自助”,在服务社会的土壤中重获生长的力量,黄冠华的另类“药方”没有高深的术语,却藏着朴素的智慧:对抗成长的疲惫与迷茫,未必需要困在诊室里反复剖析自我,走进社会、帮助他人,或许能让生命在服务中重新扎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