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加强法治教育 培养法治观念—

2025-09-15 08:35 中国教育报

来源标题:加强法治教育 培养法治观念——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法治内容分析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宪法精神为主线,以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为重点,从而引导中小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理解法律功能,树立法治观念,作出正确行为选择,提高道德修养。

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材编写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在八年级下册新增第五单元“建设法治中国”,编写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以法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两课。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近国家机构”新增第十课“中央军事委员会”,讲述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和产生、领导体制和职权。教材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八年级上册第七课“追求自由平等”中,阐释珍视自由、践行平等的理念;在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中,强化坚守公平、守护正义的意识。

以宪法为主线,兼顾其他法律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教材始终将宪法作为主轴,在教材中遵循宪法的逻辑,将宪法的规定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结合起来,将宪法的内容转化为更加鲜活的法律现象,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宪法权威地位和宪法精神。例如,在六年级上册设置“公民与国家”单元,引导学生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身份和基本的权利义务,初步了解国家机构。在八年级下册设置“坚持宪法至上”单元,向学生介绍宪法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意识。

同时,教材突出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制度,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教材对于学生可能面临的法律问题进行重点介绍,既帮助学生了解遇到法律问题时应采取的正确处理方式,也教育学生知法守法、依法维权,通过法治教育提升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学生初步形成证据意识,培养其依法维权的能力。

道德修养与法治教育有机结合,强化德法兼修

教材强调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紧密结合,使学生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牢固树立诚信观念、契约精神,尊崇公序良俗,从而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例如,《论语》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礼记》中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幸福和睦的家庭”,通过“相关链接”的形式,将《论语》和法律规定相呼应,体现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坚持中小学一体化设计,强化法治教育的系统性

教材修订坚持中小学一体化设计,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强调系统性,通过集中阐释和有机融入相结合,提升法治教育育人效果。

其一,教材设置小学六年级上册和初中八年级下册两本法治教育专册,集中讲述法治的内容。小学六年级上册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法律”、第二单元“公民与国家”、第三单元“我们受特殊保护”、第四单元“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初中八年级下册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第三单元“认识国家制度”、第四单元“走近国家机构”、第五单元“建设法治中国”。

其二,在其他册次中分散设置一些法治教育的单元或者专题。例如,在七年级下册设置“生活在法治社会”单元,其中第九课“法律为我们护航”分别讲述了“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法律保障生活”。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提升法治素养”,设置“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两个专题。

其三,通过“相关链接”等栏目,渗透法治教育的内容。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命至上”第五课“拒绝烟酒与毒品”,以“相关链接”的形式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引导学生认识到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烟、酒销售网点;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规定,使学生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人进行毒品危害的教育。

知识、观念与行为融于一体,促进知行合一

教材特别注重法律知识向日常实践的延伸,避免法条的照搬,并且不局限于单纯的法理,而是强调将法律知识的获得、公民素养的养成和法律知识的应用融会贯通,促进知行合一,培育知法守法用法好公民。教材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让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提升学生正确判断、选择、行动的能力。

教材从学生生活出发,营造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教材将法律的规定与生活中常见的社会现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加强对法治精神的理解和认同,从而真正从内心认同法治,树立法治信仰,践行法治精神。教材重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去寻找法律现象,思考法律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法律离我们并不遥远。教材从学生生活上升到社会生活,从个人感受上升到社会现象,实现了从主观感知到法律认知的提升,通过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作用,为培养学生法治认同和法治意识奠定思想基础。

追求内容科学、逻辑严谨与表述生动的统一

法学学科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概念和术语需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在特定情境中使用。教材在坚持内容科学、逻辑严谨的前提下,力求表述生动。教材选取的案例,尽量保留一定的故事情节,讲究叙述方式,使其生动可读,保持一定的情感张力。教材一方面强调逻辑严谨、观点科学,另一方面关注观点得出的思维过程,力求设计开放的情境,引发思想碰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同时,教材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注重平衡,强化辩证性。例如,教材在讲国家权力时,强调权力有边界,“法无授权不可为”;在讲公民权利时,强调权利义务对等。这有利于促进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依法维护自身权利、依法履行法定义务,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培养公共精神。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委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马剑(QZ0014)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