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一定都要成为技术专家,但每个人都应具备对人工智能能力边界的基本认知,理解它的潜力与局限,并能基于此创新
人工智能在教育和科研中的发展应建立在伦理可控、法律保障与实践支持的多维基础之上
高校在推动人工智能应用的同时,也应警惕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潜在影响。因此,尤其要重视教学方式的调整,引导学生在互动中深化理解、拓展思维
当前,AI赋能科学已成为世界顶尖科研院所竞相发展的领域,这同样为STEM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期间,我们就“人工智能赋能STEM教育”专访了前来参会的国际工程技术协会(IETI)主席、牛津大学沃尔森学院教授詹姆斯·克雷布。詹姆斯·克雷布在全球积极推动AI应对健康、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与实践,持续引领全球AI赋能工程教育。围绕智能时代STEM教育的理念拓展、实践路径、伦理挑战及高校应对策略等方面,詹姆斯·克雷布进行了分享。
1
智能时代STEM教育更需激发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问:在以生成式为特征的人工智能发展时期,高校STEM教育呈现出哪些新的需求?
詹姆斯·克雷布:智能时代,不论师生的专业背景如何,关键在于能否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去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首先,在教学层面,应用人工智能的核心不在于给出答案,而在于激发提问。学生应在掌握技术应用的同时,更注重技术如何启发新问题和新想法的提出。在学习了基础和前人经验后,学生要能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在我看来提问本身比答案更具价值: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以及是否可行。将问题限定在可解决的范围内很有必要,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进行更广阔的思考。教育应当培养学生提出好问题的能力,并鼓励他们在理解已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以崭新的视角审视世界、启迪创新。
其次,人工智能能够激励我们大胆地生成新思想、新概念。包括艺术在内的各个领域,创意的重要性已超越过往经验,而人工智能正助力我们在思想、理念层面取得突破。从根本上说,通过人工智能产生新思想、新问题解决方案,乃至新的人类经验视角,是我们获取思想自由并迈向未来的关键所在。我们需要拓宽视野,关注的范畴不应局限于传统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而应拓展至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将“艺术”纳入其中,不仅因为人工智能在人文艺术领域已展现巨大潜力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艺术能够激发人类的创造力,这正是推动各学科领域进步的核心要素。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种工具,一种算法技术,它能高效整合既有知识,亦存在“幻觉”的风险。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当前科学发现的发展是一个有益的开端,对于STEM教育而言,我们应广泛而深入地探索其应用,开发出能够发展创造力的新算法。
2
人工智能在高校STEM教育中的实践经验
问:当前,人工智能助力STEM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如何?牛津大学在这方面有哪些实践和经验?
詹姆斯·克雷布:从全球范围来看,趋势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是全学科的融入。在AI赋能科学研究的背景下,全球众多大学都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用于大部分STEM学科的研究和教学。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实践场景,要推动它们在具体学科领域中的深度融合。以牛津大学为例,不仅是航海、农业和医学等学科,甚至是商科等社会科学也在探索AI向实践场景转化。
其次是相关课程体系是系统性的。除了在课程规划、多学科融合等方面体现AI的作用,也突出了AI伦理规范和人才团队建设的重要性。牛津大学着力培养具备人工智能协同能力的人才团队,并基于此形成人才团队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新型组织架构。我认为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企业组织,团队成员不一定都需要成为技术专家,但每个人都应具备对人工智能能力边界的基本认知,理解它的潜力与局限,并能基于此来支持团队内的创新尝试。
最后是国际间的合作。我本人也参与了多个国际合作项目,如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冈比亚通过改善土壤来提高当地大米、坚果等农作物的产量。在中国,我们团队也有很多合作。我们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分析来自海岸基站、船只及卫星的环境流数据,实时监测冰层融化造成的冰流,旨在优化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北极航运路线,为船长提供实时决策信息。这些只是众多应用案例中的一部分,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卫星技术等领域已有众多实践案例,未来其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
3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STEM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问:人工智能赋能高校STEM教育过程中存在哪些新挑战?
詹姆斯·克雷布:人工智能本质上只是一种工具,需要人类对其进行监管。我们应将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原则融入到所有应用实践中,这不仅需要全球治理框架的支持,也要求每个使用人工智能的团体、组织或个体遵守负责任的规范,并及时纠正任何误用或错误。从全球到个人层面,我们都需要明确如何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的原则和指引,综合考量多方伦理因素,才能确保人工智能的普遍正确使用。
在艺术领域中,类似的问题也在显现。许多作曲家担忧人工智能会复制他们的创作成果,这确实构成挑战。但通过健全法律和规章制度,我们可以规范各创意和艺术领域(包括科学创意、商业创意、视觉艺术、音乐艺术等)中人工智能的使用。此外,创意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产生,更在于其落地、演化与实践。一个技术创想若要发挥实际效用,离不开多方力量的推动与实践验证。当新的想法或技术(比如创新材料的应用)被他人采纳、发展和完善时,它才能真正获得生命力并惠及更广泛的使用者和实践者。人工智能在教育和科研中的发展也应建立在伦理可控、法律保障与实践支持的多维基础之上。
问:高校应如何以人工智能促进STEM教育发展,从而培养智能时代人才?
詹姆斯·克雷布:高校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发展,首先应做到“发声”,要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广泛的公开讨论氛围,使人工智能成为教学、研究、出版等各个环节中广泛讨论的议题。教师、学生、行政人员及各级管理者都应根据职责分工,明确人工智能使用规范,制定契合本部门实际的指导政策。
高校在推动人工智能应用的同时,也应警惕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潜在影响。比如在课堂上抛出一个封闭式问题,学生可能直接向人工智能询问答案。若学生仅将人工智能作为面对问题时获取答案的工具,就容易削弱其主动思考与深度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学方式的调整尤为关键,例如导师制、指导式教学更能引导学生在互动中深化理解、拓展思维。以前我在高校担任导师期间,每周会定期与学生学习小组交流,通过面对面讨论,共同探究问题的本质、回顾已有成果、提出新的思考方向。我也曾在面向小学的几个教育活动中,通过让学生亲自种植植物体验“做中学”,或是让学生在耐心倾听他人想法和尊重他人意见的互动活动中学习“大概念”。人工智能可以提供知识,但这种高质量的人际交流,以及人类特有的同情心、同理心,是人工智能目前尚无法替代的。
(作者黄璐璐系本报记者,翟雪松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