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问我,隐姓埋名值不值得,献了青春、献了生命值不值得?”“做成了这件事,死了也值得!要我再来一次的话,我还愿意做中国西部戈壁滩上,那一株小小的马兰花”……
在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的最后,满头银发的邓稼先“穿越”回天安门广场,发出这样的誓言。这部以“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为主人公的话剧于2013年4月在清华大学首演,12年多来已公演106场,覆盖校内外观众近14万人次。
在大学校园里,一场话剧、一次歌会、一部微电影、一场脱口秀……这些师生原创、校园组织的高校文艺活动,通过文艺演绎引发情感共鸣,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文艺“思政大课”如何才能持续讲深、讲好、讲精彩?记者就此展开了采访。
精彩纷呈,高校“文化大戏”浸润人心
“到前线去!到后方去!到陕北去!到延安去!延安!陕北公学!我们来了!”
这一声声呼唤,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原创校史话剧《陕北公学》。9月21日晚,这部话剧在香港理工大学上演,吸引了约1500名各校师生和各界人士观看。
自2021年以来,《陕北公学》已连续5年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内演出30余场。2024年9月30日,该剧登上了国家大剧院北京艺术中心的舞台,首次面向社会公演。
这场在香港的演出筹备于今年7月,面向全校招募演员及舞台监督,最终吸纳了41名同学,其中包括12名2025级新生。剧组通过为期一个月的集中“暑训”,组织演员们集体观看纪录片、撰写人物小传、开展角色研讨,深入理解抗战历史背景与人物内心世界,成为一堂生动而难忘的校史教育课。
“通过饰演陕公学生,我真切感受到那一代青年‘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的热血担当。”在剧中饰演郑律成的历史学院2025级硕士研究生郝博远感慨道。
在江苏,各高校的“文艺大戏”正在“同台竞技”。今年的江苏省大学生戏剧展演活动已拉开帷幕,目前处于遴选作品及辅导提升阶段。自2018年举办首届活动以来,每年共有100余所高校的近300部校园戏剧作品在这方舞台轮番上演。2024年的展演活动上,南京理工大学话剧《献身》表现亮眼,最终获得长剧类特等奖。今年5月,《献身》登上了江苏大剧院的舞台。该剧以南京理工大学的发展历程为背景,再现了99式坦克总师祝榆生、“中国火炸药之王”王泽山等人的真实故事,展现了南理工“强大国防、繁荣祖国”的使命担当。
“我在《献身》中饰演的路志国这个角色,是校史上那一代军工人的缩影。”南京理工大学学生崔韵认真学习了大量学校馆藏资料,对校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每一次演出,我们都演到热泪盈眶。这些前辈在激励我们,要为祖国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9月17日晚,当重庆大剧院舞台上的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发出著名的“爱国三问”时,台下观众纷纷用热烈的掌声作答。这是重庆南开中学联合重庆大学、树人小学共同打造的原创话剧《大江东去我西来》。该剧生动再现了张伯苓校长心系国家、鞠躬尽瘁的大公精神和筚路蓝缕、艰难办学的创举。
“整台话剧以沉稳且极具感染力的台词,诉说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抗争外敌入侵的决心,举手投足间尽显文人的风骨与热血,以文艺之力叩问信仰与青春。”话剧导演、制作人、重庆南开中学教师于子超深有感触地说。
北京大学音乐剧《大钊先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话剧《自强中国心》、上海交通大学原创“大师剧”《海菜花开》、山东大学话剧《暮色琼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永远的长征”校史音乐会……越来越多的高校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剧目,学校的办学精神和红色血脉,也因此在一代代学生当中赓续。
春风化雨,思想内核与艺术美有机结合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更能通过艺术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一代的思想观念。”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会长方标军认为,戏剧教育在提升青年思政教育水平、培养青年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9月19日,在哈尔滨理工大学,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课”正在上演——纪念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老校长王大珩院士诞辰110周年的原创话剧《永“珩”不灭的光》。该剧是哈理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举措,沉浸式地再现了王大珩院士毕生致力于中国光学事业“从0到1”、矢志报国的感人历程。“孩子们,征途就在前方,朝着光,大胆走!”这句铿锵有力的台词,引发了全场观众的共鸣。
“这堂‘动起来’的思政课,极大增强了新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他们筑牢了思想根基。”新生辅导员梁禹淇表示。哈理工2025级新生油英琦看过话剧后动情地说:“看完真正懂得了‘大珩精神’的精髓是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我对老一辈科学家满怀敬意,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
“富含思政意义的戏剧要想真正走进大学生心中,就得故事生动鲜活,结构完整精巧,这样才能更好地以艺术感染学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话剧《曾祖父的战争》编剧、南信大灼目戏剧社指导老师史恒认为,把“戏剧课”变成“思政课”,特别受学生欢迎。这部话剧以大学生林永宏看到家谱中的曾祖父与一位抗美援朝烈士同名为线索,引发他对“曾祖父”的想象,进而打开那段历史,展现了先辈们英勇无畏的精神。当前,学校已连续7年举办校园情景剧大赛,参赛作品均由学生自主创作。
除了话剧,歌会、音乐节等同样成为校园文艺“思政大课”的重要形式。“我们有两个贯穿全年的思政品牌活动:一个是弘扬延安精神的‘5.23音乐节’,另一个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10.15艺术节’。”中央音乐学院学生工作部副部长、二胡专业副教授闫国威介绍,“这两大艺术节不仅是舞台演出盛宴,更是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思政大课堂’,通过音乐演出、主题创作等多种形式,把红色基因融入艺术实践,形成有广泛影响力的育人平台。”
协同发力,“文艺大思政课”要融入学校日常机理
高校的思政主题文艺作品怎样才能感动学生、感动观众?中央团校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讲师、硕士生导师蒋国栋认为:“主要在于三个关键词。一是真实再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对‘真实’有着本能的信任和敬意,这是产生共鸣的基石。二是青春共振。革命年代投身民族解放斗争的青年学生,能与当下青年的奋斗产生跨越时空的呼应。三是崇高追求。思政文艺作品中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召着青年学生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在我看来,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和‘以情动人’的共鸣。”闫国威表示,“文艺作品,特别是舞台艺术,不像书本理论那样条分缕析,而是直击心灵、以情感取胜。当思想内核与艺术美感深度融合,就能超越简单的说教,让学生在审美的体验中,自然而然地认同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校园文艺作品如何更好地起到价值引领作用?蒋国栋表示:“一是‘化理为情’。以往单纯的说教式教育容易造成学生对理论的‘距离感’,而以歌曲、话剧、舞蹈等为代表的文艺作品,则会化为一种真切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由‘知’到‘情’的深化。二是‘化抽象为具体’。文艺作品通过构建具象、可感的历史场域,让学生重返历史现场,这种沉浸式体验能让伟大的精神变得可知可感。三是‘化感动为行动’。思政文艺作品不仅能感动人,更能激励人。当学生被作品中的情景所震撼和鼓舞时,会产生强烈的价值认同。这种内化于心的力量,会外化于行,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做出更有价值的选择。”
“客观上,艺术作品是思想、情感、理念及价值观很好的承载体,要通过创作变革,加强思政元素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从而构建起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实践协同体系。”绍兴文理学院团委书记潘奕羽认为,艺术教育、思政教育两个领域的资源应当打破封闭状态,形成具有一定交集的“资源池”,以此来构建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要素协同体系。
从当前高校的文艺思政实践来看,党史和校史是创作题材的主要来源。接下来,该如何继续深挖和用好这一创作“富矿”?
“把‘富矿’变为‘作品’,最终成为‘精品’,需要在‘系统化梳理—微观化聚焦—时代化解读—多元化呈现’等环节多下功夫。”蒋国栋建议,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系统化梳理党史、校史中的重要事件、人物等,深挖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历史细节;二是避免宏大叙事,善于从大历史中寻找‘小人物’;三是挖掘历史故事的时代价值,让历史照进现实;四是打造分层分类、多样化的文艺产品矩阵,实现文艺作品传播力的最大化。”
“要把高校的文艺思政工作长效化地推进下去,我们认为,核心是要让它‘落地’,真正融入学校的日常机理,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活动。”闫国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