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告诉大家,一本好书就是要找到和读者之间的链接,给生活带来不一样的知识,从这样的链接中重新审视世界。”10月21日,“书香青春 阅见未来”2025年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之“文化名家进校园”第十场活动走进北京化工大学,科普作家史军与大学生们分享了他对阅读的感悟。
当天,“文化名家进校园”活动落下帷幕,2025年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也圆满收官。
2025年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新京报社承办,自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启动以来,通过“将名家请进来”“让阅读走出去”“把感悟秀出来”的多元实践路径,吸引首都大学生沉浸式参与阅读,在校园里掀起“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热潮。
与十位文化名家对话,打开阅读新视角
作为“书香青春 阅见未来”2025年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的重头戏,“文化名家进校园”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泛关注。
今年4月至10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蒙,红学家张庆善,鲁迅文学奖得主刘庆邦,文化学者马未都,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散文家凸凹,鲁迅文学奖得主张楚、周晓枫,文学评论家李敬泽,科普作家史军陆续走进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首都高校,与青年学子们面对面交流。活动累计吸引了59所高校的5000余名师生代表参与,有效激发了师生的阅读热情。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所有的艺术门类当中,显得最不直观的就是文学。但事实上,语言和文字恰恰是通向心灵和灵魂的一套符号。”年逾九旬的著名作家王蒙从文学之美开讲,分享文学带给人的力量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学,并以自身经历为例,鼓励当代大学生坚持学习并从中获得快乐、自信,获得独属于自己的精神力量。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张庆善带领学生们一起走进《红楼梦》的世界,将经典桥段“掰开了、揉碎了”,引导学生从一字一词一句中读懂“曹雪芹的旧梦与悲歌”。
文化学者马未都在中央财经大学开讲《没钱不行——货币的变迁》,从货币、钱币和法币的概念讲起,让师生们重新认识了“钱”这一概念。
在交流中,作家们娓娓道来,如师亦友,将积淀已久的人生智慧与文学感悟,化作对后辈最真挚的期许,点亮他们的成长航程。
北京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诚恳地对青年大学生们说,“这个世界上最物美价廉的事情就是读万卷书,没有之一。”她还以自己的写作经历鼓励大学生们相信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天赋是很重要,但后天的努力会让天赋更为闪亮。”
作家张楚希望同学们即便身处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也不要生活在视觉污染的垃圾场,要把读书看作是长远的投资。他建议有写作热情的学生们通过阅读达成跟文学的共识,不断地写作和修改文章以提升能力。
学生们也在与作家面对面交流中打开阅读新视角、收获成长。北京大学在读博士生吕杨提到,王蒙的讲座增强了自己对于文字力量的信心,要向其学习始终保持热情,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各种各样的挑战。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公佳玉则对阅读有了更多的认识,“阅读给了我们‘多双看世界的眼睛’,有了这些视角,我们才能在岔路口做出更贴合自己的选择。”
“刘庆邦老师的回答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长久以来横亘在我心中的闸门——关于文学与苦难的辩证关系。”作家刘庆邦在北京交通大学分享“生命与文学”,让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专业大二学生朱珠领悟到,所谓“生命的力量”从来不在复杂的选材和读者的评价里,在“一个段落、一句话,乃至一个词”中,可以折射出生命各形各色的光影。“我要允许自己写出拙劣的文字,不因各异的眼光而止步不前。”
青年学生成阅读“主角”,创意表达呈现阅读深度
在邀请众多文化名家走进高校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同时,活动还通过“首都大学生青春读书会”“我爱上了一本书”短视频征集、“我重读了一部经典”阅读感悟征集等,鼓励大学生增强阅读体验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从“听众”变成“主角”,用自己的方式诠释阅读的意义。
其中,“青春读书会”旨在引导广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问题,同学们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著作开展集体阅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青春读书会是一个学习交流互鉴的平台,思想碰撞交锋的平台,更是凝聚信仰伟力的平台。”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2022级本科生战昊煊说道。在首都大学生青春读书会上,北京高校的学生代表们从自身的经历出发,从阅读原著的感悟出发,结合实际各抒己见。
据悉,2025年,首都各高校组建了各类青年理论学习小组,通过交流研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境界和创新能力,促进不同专业、不同背景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为首都高校学子搭建起拓宽视野、共同成长的平台。
经典文学作品的力量是深邃而持久的。它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引擎,在无声中塑造着我们的灵魂与世界的面貌。“我重读了一部经典”阅读感悟评选活动掀起高校学子重温经典的热潮。50余所首都高校大学生积极响应,陆续投出900余份兼具思想深度与文学美感的读书心得,投稿作品涵盖文学、哲学、历史等多领域的经典作品。
学生们既阅读《论语》《红楼梦》《乡土中国》《平凡的世界》《活着》等中文经典书籍,也重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悲惨世界》《老人与海》《瓦尔登湖》等西方名著。
清华大学学生朱天文认为,在知识爆炸却价值迷茫的时代,《论语》提供了一份稀缺的礼物:沉静的力量、清晰的坐标与温暖的人性关怀,“它不会替我们写论文、做实验,却能在每一个想要放弃的深夜,在我心中点燃那盏‘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灯火。”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缪文珂拿起放置已久的《瓦尔登湖》,被作者梭罗对时间本质的思考深深打动:他将时间视为流动的存在而非稀缺资源,“在效率至上的现代社会,我们常被截止日期和日程表奴役,忘记了生命本应是体验而非任务清单。”
从“书本”到“空间”,全方位感受阅读生命力
一图一影,一书一文,皆可感知阅读的生命力。线上线下联动也是本次系列读书活动的一大亮点。
“书香青春 阅见未来”2025年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突破传统阅读形式,融合图文影音,贯通线上线下,引导学生以多元方式体悟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从聆听文化名家的写作故事,到书写重读经典的感悟;从录制“我爱上了一本书”短视频,到展示“书香校园”与“最美图书馆”——阅读以更生动的方式浸润青春。
“文化名家进校园”通过新京报全媒体平台及各高校官方渠道同步直播,累计观看达260万人次。相关微博话题#首都高校大学生与名家共读书#阅读量突破6000万,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热烈反响。
“我爱上了一本书”短视频征集活动反响热烈,共收到来自45所高校的近200份投稿,学子以影像诠释经典魅力,话题#我爱上了一本书#在微博平台阅读量达1422万。
“我重读了一部经典”阅读感悟征集活动也吸引了高校学生积极参与。不少学生将个人求学经历融入经典重读,深化了对专业的理解与认同。自5月起,新京报客户端持续推出优质稿件展示专栏,发布作品60余篇,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1500万,形成“投稿—展示—交流”的立体推广机制,有效营造了深读深思的校园阅读氛围。
“书香校园”与“最美图书馆”线上展示,则深入呈现各高校阅读文化特色与图书馆建设成果。50余所高校结合自身优势,打造“一校一品”特色活动,集中展现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与品牌阅读项目。微博话题#我们的书香校园#、#2025首都高校最美图书馆#共征集近200篇原创内容,总阅读量超过2000万,既扩大了活动影响力,也为各校优化读书环境提供了示范与动力。
2025年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已落下帷幕,但书香还将延续。活动激发的热情将转化为学生们长期的阅读习惯,逐步推动读书长效机制的建立,在首都高校持续涵养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风气,深入推进北京高校书香校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