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教委联合指导录制的“博物馆第一课”《探寻文字的奥秘》《北京城的前世今生》正式上线“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北京市空中课堂)”。
2024年年初,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市教委联合开展“馆校融合”课题,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开展馆校融合实践模式研究,组织10个博物馆与大中小学合作进行团组实验,创建“博物馆第一课”品牌作为典型示范,使馆校融合研究与实践持续深化。
2025年的“博物馆第一课”,在把课堂设在博物馆、借助场景探究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了博物馆展陈资源课程化转化、博物馆专家与学校老师“双师”教学、学生高阶认知发展的深度探索等。这次“博物馆第一课”包括《探寻文字的奥秘》《北京城的前世今生》两个内容,继续以中华文明探源为轴心,引领中小学生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物展品,提升对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科学认知,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探寻文字的奥秘
《探寻文字的奥秘》重在探究汉字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规律,基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看・见殷商”展场景,由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馆校融合实践研究课题组、北京学校、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附属育鹰小学和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联合录制。
北京学校和育鹰小学5-6年级26名学生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在馆校双师指导下完成课程的学习。
本课程基于博物馆展陈资源,着力于课程化挖掘与转化,突出场景学习与情境认知特点,融合中小学语文、历史、道法、地理、艺术等学科内容,选取尊、刀、戈、磬、止等典型汉字,采用问题驱动、项目承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式,通过看展选题、专题探究、展示交流、深度探讨等环节,在专家、讲解的专业引领下,层层深入,探究其造字特点、文化内涵、发展演变及与社会生活生产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关于汉字发展演变的博雅和通识教育。
北京城的前世今生
《北京城的前世今生》重在探究北京城的形成与发展、文明形态及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基于首都博物馆“北京通史展—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场景,由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馆校融合实践研究课题组、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和首都博物馆联合录制。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将进入初三的28名学生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在馆校双师指导下完成课程的学习。
本课程以北京通史展作为史料库,突出时空观念、科学思维、证据意识、深度理解,融合初中历史、道法、语文、地理、艺术等多个学科,内容包括七十万年人居史、一万年文化史、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七十多年新中国首都史,选取四个代表性文物作为“时光钥匙”,设计了专家引领看展、分组专题探究、成果分享展示、思想交流感悟等环节,增强探究的深度、趣味和脉络,为学生提供了关于北京城形成与发展的博物馆现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