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基础教育如何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基

2025-11-24 11:18 中国教育新闻网

来源标题:基础教育如何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基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实施“脱颖计划”等。近年来,部分学校围绕创新能力培养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值得学习的经验,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在教学手段上,以技术赋能促进个性化学习。比如,通过“双师课堂”和AI学伴系统,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互补。

在教学内容与组织上,实施分级分层的课程重构。比如,北京八中以每周半天的“自然体育课”为载体,实际承载跨学科融合的职能。再如一些学校采取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课程分类与分层相结合的动态教育模式。

在教学机制上,进行创新人才的贯通培养。如成都市试点探索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一贯制或初高中六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段壁垒。

但我们也发现,一些学校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中急于求成,忽视学生的自然认知规律,违背循序渐进原则,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有的学校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过程中,存在人机结合的浅表化等问题;有的利用搜索引擎、机器逻辑简化教学方式,也不能科学利用好网络教学资源;有的存在课程教学“抢跑”行为,关注少数尖子生而忽视了大多数;有的应试教学依然盛行,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探索。

一是要明确教育教学的底层逻辑,强化实践教学。教育应立德、明理、强技。无论德、理还是技,都要密切联系实际。要让行走的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人生处处是课堂。应突破书本,以高质量的、广义的“教材”确定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维能力导向,探索课内外相结合、立体化的课程与育人模式。

二是做好教育教学顶层设计,坚守数智时代育人本质。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时代,教师要成为数据分析师与人机协同者,还要坚守教育本质,承担起情感陪伴、价值引领、人格塑造的责任。这就要求在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精准教”“靶向学”和“循证研”。用制度保障师生间的情感联结与人文互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使学校教育真正实现“数据证据”与“深度关怀”的闭环。

三是明确时代任务,实现素养提升的突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强健的体魄、睿智的大脑、温暖的心灵,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面对每一个孩子,我们要强调“共性问题的个性化呈现与解决”,更要重视“个性化问题透射出的共性逻辑”,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与机会。无论是分层教学还是贯通培养,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AI赋能,都要以学生成长与发展为本,落实“素质教育在课堂”的理念,确保课堂过程的生动性与知识能力的生成性,找准教育的起点、跳跃点、落脚点。

责任编辑:桂强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