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只说庄子是“蒙人”,没有记载国属,于是后来就有庄子为宋人和楚人两种主要观点(其他还有鲁人、齐人、梁人等说法,因这些说法没有得到学界响应,不再讨论)。从宋代开始,就有人把庄子视为楚国人,如苏轼的《庄子祠堂记》、王安石的《蒙城清燕堂诗》,朱熹也说:“庄子自是楚人,……大抵楚地便多有此样差异底人物学问。”(《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现代的学者,如孙以楷(《庄子楚人考》)、蔡靖泉(《楚人庄周说》)、菲铭(《庄周故里辨》)、熊铁基(《中国庄学史》)等,都认定或倾向于认定庄子为楚国的蒙人,这个“蒙”具体就是指今天安徽蒙城。
我在《庄子考辨》《庄子研究》中分别以先秦两汉的典籍记载、庄子的人事交往与活动范围、地名沿革等事实为证,力主庄子为宋国蒙人,这个“蒙”在今天的河南商丘附近。其实,《庄子》书中有一个字的使用,更能够证明庄子并非楚国人,而这一《庄子》书中的内证却被一直被学界忽略了。这个字就是“之”。《庄子·至乐》记载: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
从某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古人用“之”,或“适”“往”等;从某个地方返回自己的故国或故乡,则用“反”。这在庄子时代,几乎没有例外。《至乐》为庄子的后学所作,从称呼庄周为“庄子”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至乐》的作者对庄子的国属应该是非常清楚的。如果庄子是楚国人,那么他到楚国去,就是返回故国,应该说是“庄子反于楚”,而不应该说是“庄子之楚”。孔子不是楚国人,所以当他去楚国时,《庄子》总是说“孔子之楚”,如《庄子·徐无鬼》说:“仲尼之楚,楚王觞之。”《庄子·则阳》说:“孔子之楚,舍于蚁丘之浆。”而当某人从他国返回故国时,则用“反于”或“反”,如《庄子》书中记载: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反于宋,见庄子。(《列御寇》)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鲁。(《天地》)
阳子居南之沛,……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寓言》)
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列御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