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说不清楚班里有多少同学是像我一样的外地人,因为我们都说普通话,平时也都穿着校服。”江苏省江阴市周庄中学初二8班的郑咚咚不清楚的数字,周庄中学的副校长周凌峰告诉了记者:“学校每年都有1000名左右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大概占学生总数的4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就教育公平提出了战略目标,到2020年,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纲要》颁布5年来,那些“非本地户籍”的孩子都有学上吗?学得如何?本报记者到外来务工人员大省江苏进行了采访。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85%
“我们学校80%以上的学生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南京莲花实验学校校长李建华说。近年来江苏坚持执行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基本实现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的目标。目前,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50万人,入学率达到99%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到85%,除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及扬州5个市的部分县区有外来工子弟学校外,其他各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均100%在公办中小学就读。
51岁的刘来成是重庆人,20年前到江阴市周庄镇当保安,现在儿子已经在周庄中学上初三了。“只要符合条件的都能在这里上学。”刘来成说。
为了保证符合条件的孩子都能有学上,不少地方使了很大力气。“周庄产业总量很大,其中纺织化纤等工业是大头,这意味着我们镇会有大量产业工人,要为这些工人的孩子提供教育。”镇长顾文浩说,为此镇财政的投入是巨大的,“可用财力的60%甚至70%都用在教育上了”。
“10年内,苏州市的流动人口每年以大约9%的速度增长,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已经超过本地户籍人口子女。”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华意刚说,对于外来工子弟学校,该市2014年启动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提档升级”工程,引导其快速成为合格的民办学校,为此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补齐外地生源的短板
“有学上”的问题解决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上好学”。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外地生源与本地生源还是有一些不同的。
“这些孩子普遍存在着‘三弱三缺’的短板,即‘阅读弱、英语弱、数学弱’和‘缺自信、缺见识、缺爱’。”李建华说。
为了让这些学生尽快补齐短板,各学校采取了多种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