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随迁子女不仅有学上,还要上好学(2)

2015-10-09 08:33 中国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让随迁子女不仅有学上,还要上好学

江阴市周庄中学制定了“七年级均衡分班方案”,所有“新市民”子女被平均分在各个平行班,班级管理中不分彼此,班干部以德才委任,学习小组自然组成,兴趣小组自愿参加。

南京莲花实验学校在开足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还设计开发了阅读课程、旅行课程、科技课程和创新课程,“就是为了补上这些学生的弱项,增长他们的见识。”李建华说。

学校建有阅读梦工场和开放式读书角,让学生自由自在、随时随地去阅读;每周三下午的旅行课,带领学生在南京的山水之间旅行,拓展他们视野;学校将物理、化学及科技实验布置在开放式的长廊中,让学生在动手中去领悟学习;学校的电视台、录音棚也让学生的艺术灵感有了落脚之地。

1999年出生的金华庭来自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农村,“刚到这里,我的学习不是很好,对学习没信心”。初二时,金华庭被选为学校“青春仪式”的领诵者,从此之后,金华庭慢慢找到了自信,现在学习成绩提高了,还担任了班里的历史课代表。

其实,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真正安心的还是政策。

2012年年底,江苏省出台了《来苏务工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明确从2013年起,凡具有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籍的应届初中毕业随迁子女,均可参加当地中考和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录取。2014年开始,江苏省将随迁子女高考报名的相关内容纳入了高考报名工作文件,符合报名条件的随迁子女与该省户籍考生同时报名。“报名考试、填报志愿以及最后录取都与本地考生一样。”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说。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考上好高中,然后考大学。”郑咚咚说自己现在学习成绩很好,“能考到前三名。”

保证接受公平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老师的调配

家长们关注的是孩子能“上好学”,校长们最关心的是教师。

流动人口最大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因此,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公平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老师的调配。“市里会适当偏向我们这些学校。一般的学校是退一进一(离开一名老师进一名老师),给我们会适当多一些,这在学生人数正常增长时可以,但非本地学生增长较快的年份就不太够用了。”江阴市周庄中学校长范凤鸣说。

为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上好学”,江苏省很多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都想了各种办法。南京市秦淮第二实验小学的校长介绍,南京市正在进行试点,老师可以在区内互相交流,某个学校缺某门课的老师,如果区内另外一所学校该门课的老师有富余的话就可以流动到那所学校去。

不少校长指出,现在国家在教师编制等方面规定得较死,一些地区的公办教师编制不够,但有些地区的编制还有富余,能否“不要全国一盘棋”?“毕竟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校之间在硬件上差距不大,最大的差距是教师。”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说。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