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和学生是一个共同体
虽然认为学生和导师之间有明争暗斗,但王桓也表示,多数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很多导师和研究生感情深厚。
王桓自己读硕士期间的导师就给了他很大自主权,让他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这让他觉得“读研很开心”。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关注高等教育领域多年。他认为,在上世纪80年代,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更像中国传统的师徒关系——老师只带一两个学生,师生之间关系紧密。
而自90年代以来,导师带学生做项目、给学生酬劳的现象越发普遍,尤其是在理工科。如果老师要求学生做项目、给钱又很少,就容易引发师生矛盾。这种现象在理工科更为常见,人文学科因为项目较少,师生之间的经济利益关联相对较少,关系也较为单纯。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导师说,如今研究生和导师之间之所以矛盾多、摩擦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研究生不断扩招,一个导师有时一届就要招十几名学生,“现在研究生培养就像工厂流水线制造产品,师生之间没有充分的交流与沟通,能不产生矛盾吗?”
“师生其实是一个共同体。”陶梅霞说,导师和学生需要相互扶持,才能彼此受益。
而作为学生,季珊对导师的期待很简单:“只希望导师能尽快回复邮件,不要总是再发短信提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