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学会指导“独唱”和“交响乐”(2)

2015-10-28 08:57 中国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教师要学会指导“独唱”和“交响乐”

一位来到十一学校的初一学生,他的英语基本过关了:高考考140分应该没问题,雅思可以考7分,上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已经没有语言的障碍。但他在这里还有六年学英语的时间,这样的学生如果继续装在我们的教学班里,肯定不可以。所以,导师需要会诊这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经历和个性化需求,为他定制个性化的课程,而且要跟踪他、诊断他,这是一个长期任务。

有学生对教物理的宋老师提了一个要求,说:“老师,你对我们的学习过程千万不要事事都管,全程介入,让我们自己折腾,即使错了你也不要马上告诉我们。”还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我们拒绝你使用陈述句,你必须使用疑问句和反问句。”学生是喜欢问题的,好课的基因有若干个,但有一个基因是永远都离不了的,就是问题设计。

有一本书叫《可见的学习》,我看了后很受触动。我们过去从来没想过要看见学生是怎么学习的。怎么去一个一个了解和明确学生的学习路径,并把这些不一样的路径梳理出来,让它显性化?这个难度很大。但不这样做,就存在巨大的风险。过去我们靠教案、靠学案,现在我们必须靠学程,必须管理一个一个、一类一类学生的学程,只有这样,我们才知道教师的教,应该在哪一个环节上发挥作用。

关于学程,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理解:同样的课程内容需要设置不同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路径不同,教学组织方式、管理、评价也必须顺应;每一位学生的全学科学习状况的信息整合;不同的学程,教师如何形成成熟的介入方式。

十一学校的老师要从指挥大合唱,到辅导独唱,再到指挥交响乐。交响乐完全不一样,每个学生使用着不同的乐器,有着不一样的优势,在不同的空间里发出不同的声音。如何让老师适应这些学生?

一是要找到学科的核心素养。要弄清楚这个学科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哪些素养,并且和人的核心素养能够对接;二是要提取教师的教学策略。我们过去都是靠每一个人的个体经验来教,当我们把这些经验和策略一一梳理、抽象提取的时候,不仅会帮助某位老师不断提升和深化,也会影响他身边的人,方便传播和嫁接。三要设计学生使用的工具和脚手架。过去,我们更多地是研究怎么教的方法、技巧,而疏于提供推动学生学习的工具、技巧和脚手架。从这个知识到那个知识有三个台阶,没有脚手架,学生爬不上去。四要梳理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路径。

此外,定期培训和精准荐书也是很重要的。在十一学校,定期都有技术助力课堂的培训,老师们会根据各自的需要选择性地参加。我们也一直在了解、研究老师们需要读什么书,精准地给他们提供配方。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