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儿童试验田”将荒芜(4)

2015-11-13 08:55 京华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多动症儿童试验田”将荒芜

多动症儿童路在何方?

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学龄儿童多动症患病率高达3%至5%,这意味着中国多动症儿童绝对数量高达2000万以上。根据相关法规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为他们创造随班就读的条件,是对待多动症儿童的通常做法。

已关注多动症儿童教育多年的祝正洲称,在美国,专门为多动症儿童建立的学校已经逐步取消,“让他们(多动症儿童)生活在人群中,是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最有利的方法,况且在国内也没有专门针对这一群体的特殊学校。”

然而,在媒体相关报道中,多动症儿童在普通学校入学、就学过程中,遭遇歧视甚至被变相驱离的案例却屡见不鲜。

祝正洲称,现实生活中,国内大多数学校还是会拒绝多动症儿童的入学要求,“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归根结底还是对他们缺少足够的关注和社会关爱。”祝校长同时表示,做校长是为了办教育,而不仅仅是一个行政官员,“如果校长、老师没有教育情怀的话,那么‘爱学生’只能是一个口号。”对于浩浩未来可能面临的困境,他认为,“出路一定会有的,这么大的中国,难道真的没有学校能够接收他吗?”

据了解,在武汉,已经有学校正在筹建专门为多动症儿童提供教学解决方案的“特殊教育需求工作室”。或许,这能给正在或即将经历阴霾的“浩浩们”带来一线曙光。

记者手记

“我们只想上学”

就在采访结束后不久,父亲于强发来了一条短信,在最后一句中他写道,“有人说很同情我们,而我们不需要同情,我们只想上学。”

如今,有人建议他一边送孩子上学,一边到专业机构接受训练治疗,于强无奈地摇了摇头。他知道,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案,可如今浩浩每月的药费,加上一家人的房租已经花去了妻子所有的工资,“生活开销全靠之前做生意留下的积蓄,那么贵的训练费用,家里实在负担不起了。”

夕阳下,放学回家的路上,浩浩骑着那辆蓝色的自行车。身后不远处,父亲有些弯曲的背影,正在努力追赶着儿子的脚步。他不知道,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年过4旬的自己还能这样守护在儿子身边多久。

于强曾幻想过这样一个场景,在一座美丽的校园里,浩浩和同学们坐在一起,静静地听老师上课。那里没有歧视,没有抗议,没有冷漠的目光,而自己也可以像其他父亲一样,看着儿子度过本该属于他的快乐时光。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