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风向标当指向何方?

2015-11-27 09:21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新课改风向标当指向何方?

日前,“促进学习的课堂变革——2015全国高中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南京一中举行,158所全国各地中学的名师和教研专家共700多人共同探讨高中新课程改革。据与会专家透露,国家高中新课改的修订方案预计明年11月颁布,2017年将使用高中新教材。(《扬子晚报》11月22日)

该消息一经报道,立刻燃起了人们对高中新课改修订方案的期待:它会在哪些地方实现创新?是否会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能否和考试评价相得益彰?这些问题无不考验着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显然,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尤其是招生考试改革的今天,课程改革已经扮演起了“风向标”的角色。

但与此同时,这是否意味着新课改就要全盘打破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标新立异”呢?答案未然。放眼当下,自实施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有些地区、学校大力追求对教学方式、课程开发等方面的“革命性”改革。例如,一窝蜂地移植别人开发的课程、课堂上强行让老师“靠边站”、不顾条件组织“走班上课”等。如此课改的力度倒是很大,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在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的新形势下,课程改革既要敢于突破束缚创新的思维瓶颈,更要脚踏实地。尤其是教育教学“传统”中那些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常识性的精华,非但不能抛弃,还需更好地继承、发扬。与此同时,对于教学毫无互动、考试死记硬背、作业负担不堪等教育陋习,则需要改革的勇气,坚决摒弃。笔者认为:其中最为迫切的一项重点工程是探索出科学、有效的路径,将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与招生考试的“指挥棒”的角色加以统筹配合,真正斩断“以分数论英雄”的考试评价“顽疾”。

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苗蔚林在《考试评价是课程改革真正瓶颈》一文中曾犀利指出:课程改革往往忽略了最关键的东西——评价方式。如今,据华中师范大学的崔允t教授在全国高中教学改革研讨会上透露,明年到来的新的高中课程方案最大的变化就是明确了每门学科的核心素养,而怎样考出素养、考出能力,是现在正在解决的难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一轮课程改革若能够直击要害、直面荆棘,立足于改变考试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自然成为有所期待的一场改革。

那么究竟如何使新一轮课程改革与考试评价改革相得益彰?在这方面,法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方法颇值得借鉴。它在课程改革中明确了逐步建立诊断性评价机制的要求。诊断性评价的内容不仅仅是学生的文化成绩,还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想道德品质等;诊断性评价不仅依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还依据学生的学业作品。可以说,法国这项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实践在课改和育人过程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卢梭认为:智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而在于发展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课程改革要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就要不断思考并突破评价方式上的瓶颈。与此同时,真正的课改绝不应成为教育领域的一阵风,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先“革”理念,再“改”模式,切勿盲目追求短期成效,在课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线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