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强调 好老师比的就是加工力

2015-12-21 11:51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北京课改大会传递新信号,今后教学更强调“因材施教”基础上的“加工能力”——好老师 比的就是加工力

在近期举行的北京市课改大会上,教师教学加工力也成为热议的话题。不比入口生源,只比拼教育加工力,在教育改革新政的撬动下,北京市中高考成绩普遍提高,区域和校际分数差距进一步缩小。从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到《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出台,从北京中考的“考宽”到如今课堂上思索的“教宽”,面对巨大的变化,老师们正不断修炼内功,提高教学加工力。

近日,现代教育报记者在学校采访发现,教师教学方式正发生着悄然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感,体现出了在“因材施教”基础上的“加工能力”。

转变观念

教学以生为本

课改推进与落实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能力得到提高才能有效作用于学生,实现学生的“实际获得”。当今,步伐快、力度大的教育改革给今后的学科教学指明了方向,促进教学方式不断创新,也促使广大教师不断转变观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核心能力与素养,全面而又有个性的成长等理念,已深入教师心灵。”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研修员刘东旭认为,课程改革,历经十余年,已经到了比较成熟的时期。一线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伴随着十余年的课改,也使得一批批青年教师由青涩走到了成熟。

教师如何转变观念?刘东旭认为,教师从走上教育岗位的第一天起就要不断地学习、改变、反思、适应、出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课堂上、讲台上实现的,在与学生教学相长中进步的,在专业与通识之间共生同步发展的。这才是教师教育教学的真谛。”

在刘东旭看来,学科本质的把握,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涵养,学习方式的变革,个性品质的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一对一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等等,是需要教师用一生的奋斗才有所收获。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