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创编灯谜,锤炼语言文字表达;数学课研究挂灯笼的学问,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思品课趣说灯笼,游戏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日前,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北京市小学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系列研讨活动”在海淀区万泉小学举行,来自全国及北京市的近200名教师,共同见证了万泉小学“灯韵”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的魅力。
当天,万泉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实践、品生与品社等12节观摩课都围绕“灯韵”主题展开,孩子们做灯笼、玩灯笼、挂灯笼、说灯笼……生动、丰富的学习体验,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主动性。
数学课上,崔冬莲老师请学生当设计师,用大小不一的灯笼装扮教室。“怎样挂效果最好?”“先要设计一个方案”“要挂得美观,有创意”“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才会好看”……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随后,每个学生先运用数学知识完成自己的设计,再从美观、创意等角度开展小组内评价,交流、讨论出组内最佳设计方案。对称、搭配、合理分配数量等数学知识,被合理运用在每一个学生的设计方案中。
在于海萍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正通过幸运转盘选出上台展示的小组,分享自己关于灯笼这一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成果。现场实验、创意灯笼DIY、PPT展示……课堂俨然成为孩子们游戏的乐园。“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亲近灯笼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体会到灯笼的神奇有趣,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于海萍说。
借助灯笼这一载体,孩子们感受了灯谜这一非遗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语文课上,老师组织学生围绕“灯谜”进行主题学习,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讲灯谜故事、听灯谜、猜灯谜、自主创编灯谜……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将语文与社会生活、个人经验、课外阅读有机整合。
“我们把往年的‘创意灯笼’活动上升为‘灯韵’课程,增加了文化含量和学习活动的厚重感。”万泉小学校长景小霞说,为了落实北京市“10%课时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的要求,学校结合原有的特色活动,组织各学科教师围绕“灯韵”主题打造“绿色生态”课程体系。
景小霞认为,学生的各种学习和生活经历都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遵循高位、整体的课程设计理念,学校构建了跨越学科边界、课堂边界、资源边界、时空边界的师生学习圈和生活圈,“低年级学生‘玩灯’,中年级学生‘探灯’,高年级学生‘创灯’,我们根据学生学段、年龄的不同,分别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景小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