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好的课程要看学生有多少实际获得
褚宏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学校课程做得好不好关键看学生有多少实际获得,看它和学校的育人目标是不是一致。万泉小学的“灯韵”课程可以用十个关键词概括。
第一个关键词是兴趣。顾明远先生曾经说,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可见兴趣至关重要。可是,孩子学习时间越长,好奇心就越弱,“灯韵”课程能保留孩子的好奇心。第二个关键词是动手。现在的学生书读得多,动手做得不够。我们要让孩子动起来,因为动手本身能促进大脑的发育。第三个关键词是创新。“灯韵”课程中,孩子们有很多好的想法,创意无限。第四个关键词是学以致用。学生学到的知识并不是在考试中把知识回忆出来就等于运用了,而应该用在生活里。第五个关键词是合作。制作灯笼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亲子合作的过程,这种合作对学生成长很重要。第六个关键词是艺术。“灯韵”课程既是科学活动也是艺术活动,孩子们要欣赏美,更要创造美。第七个关键词是传统。灯笼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这类课程有效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八个关键词是迁移。孩子们动手制作灯笼的能力是可以迁移的,未来,他们很可能设计出更精密、更高端的产品。第九个关键词是宽容。教育一定要允许失败,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意义的。第十个关键词是自由。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孩子们的自由与解放。“灯韵”课程使孩子们的潜力和活力被充分激发了。
“灯韵”课程这些关键词饱含了北京新课改的要素,体现出学校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
■学校经验
综合实践课程带来四点变化
景小霞(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校长):跨学科、跨年级的综合类、探究类的作业怎么布置?怎么评价?教学如何减负不减质量?这次“灯韵”主题学习实践活动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做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的时空,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自我充电、设计课程和教学的时空。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四点变化:
一是工作目标的变化。以各学科为基础,实现跨学科整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建立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让校内外学科实践活动有效落地;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二是学科融合的变化。各学科都融入到主题学习中,构建了高位、整体的课程设计方案。三是多主体参与的变化。“灯韵”主题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交流频繁,形成了多主体参与的学习氛围。四是成果外化形式的变化。学校将优秀作品分类评级、编辑成册,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家庭、班级进行表彰。激发了学生、家长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意识。
■留言板
学生收获
“‘灯韵’活动让我觉得,学校读懂了我的心,我喜欢这种自由创作的美好感受。”
“做灯笼的过程让我明白了,遇到困难要勤于思考,懂得变通。”
“这次活动让我认识到,不是任何事都那么完美,但如果努力,就会离成功更近一步。”
家长感言
“制作灯笼的活动给全家三人一齐上阵提供了机会,让我们认识到三人协同、分工、配合的重要性。”
“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孩子快乐学习的状态。在设计方案、动手制作、美化作品的过程中,孩子充分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完成任务,非常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