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吴正宪认为,伴随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落实,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不断提升。在课堂上,老师们更注重走进孩子的生活,创设真实的教育情境。
“他们把教学聚焦到教书育人,学会从儿童的立场看待学习中的困难问题,从育人的角度看待课堂教学任务和内涵。我们常说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都蕴含在每一节课中。”吴正宪认为让学科知识“有营养”,就要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要保证教学内容“好吃”,就要尝试游戏教学、体验式学习等方式。这些教学实践在给课堂带来了活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老师们的教学加工力。
关注学生
“实际获得”成教育落脚点
北京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作为参与学校,把握住了机遇,激活了潜力,实现了学生、教师、家长的全面丰收。
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纪世铭介绍,学校教育新生态的落脚点在于学生的“实际获得”。对此,学校针对毕业年级的差异性学习需求,制定分层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地促进初中学生拓宽能力,高中学生厚积薄发。更加与众不同的是,教研员常驻学校,走上讲台,开放课堂。如薛钟俊担任初一数学教学,孙铁玲坚持上初一英语单元示范课。
让学生“实际获得”真正发生的关键点是教师专业获得的长足发展,这也是教师实现职业幸福的根本所在。例如,数学组每个年级至少有一位老师担任兼职教研员或参与学科中心组活动,使骨干教师正在形成自己对学科独特而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