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求职心态 找工作就像谈恋爱找老公(2)

2015-12-08 14:20 青岛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毕业生求职心态 找工作就像谈恋爱找老公(图)

同样持务实观点的还有来自山东工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王越。“大学生找工作一点都不难,就业机会到处都有,但前提是别太挑。”就在上个月,小王已经与浙江宁波一家进出口公司达成了就业意向,一毕业就可以上岗。“我们宿舍八个人,除了三个考研的,其他五个人都已经落实好工作了,你说大学生就业难,我不认同。”在王越看来,就业难与不难完全在于大学生个人怎么看。“你如果非要坚持进某家公司,或者一毕业就想月薪七八千,那样的工作肯定不好找。”

采访中,不少用人单位的招聘专员则表达了他们的看法。“大学生找工作,说穿了就是个人能力与企业预期之间的角力。”某制药企业负责招聘工作的吴先生与记者交流时认为,有要求不是坏事,反而是那些什么要求都没有的学生,说明他们对自己未来职业根本就没有规划。“关键是你的要求与你个人具备的能力是否匹配。如果你所具备的能力刚好是企业需要的,那就很容易配对。否则就是不切实际、眼高手低。”

“我曾经面试过一个学服装设计的学生,来应聘产品设计岗位,经过面试后我们希望他可以从销售岗位做起,他当时回绝了。几个月后他又主动找到我,说愿意接受销售岗位。”一家纺织行业跨境电商公司的人事部负责人徐女士回忆说,在实际招聘过程中,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大四刚开学的时候学生认为有将近一年时间找工作,可以慢慢挑选。但这种‘挑’往往是漫无目的或者说是不合实际的,挑到最后发现毕业将至,只能草草找家公司签约,或者从事最初并不被看好的工作。”

找工作就像找老公,绝不能将就

来自中国海洋大学韩语专业的小季坦承,自己有所谓的“名校情结”。“我觉得‘985’、‘211’学校的师资、科研水平还有生源都明显高于普通本科学校。”也正因此,小季对理想的工作设定了诸多条条框框。“公司规模要大一点,发展前景好,从事的工作不能是简单重复枯燥的,最好不用加班。当然,专业对口是最好的……”但令小季失望的是,大四开学至今三个月了,她还没寻到一份合心意的工作。

那么,在小季看来找工作到底难不难呢?“说实话,不是找不到,而是不想去。”小季凭着几个月的求职经验告诉记者,目前青岛招韩语专业的大多是一些中小规模的外贸公司,他们对学历和学校牌子要求不高。“这根本体现不出我的优势嘛。”小季说:“找工作跟找老公是一样的,一定要精挑细选,不喜欢绝不能将就……”

“毕竟是第一份工作,这决定了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和平台,所以有得挑还是要挑一挑的。”小季的同班同学小安也持类似的观点。“你们认为自己有挑的资本吗?”面对记者的提问,两个女孩迟疑了,再开口显然没了先前的那份自信与高傲。“说实话,除了韩语这门外语,我再也没什么其他专业优势了。”小安回顾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不无遗憾地说:“找工作了才发现,自己求职简历上连一份添彩的实习经历都没有……”小季则承认,自己大学期间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大二、大三的时候一直梦想着自己创业,压根没想过找工作的事儿。“现在看来,自己的求职准备明显不足。”

和小季的挑剔不同,专程从临沂赶来青岛参加招聘会的济宁小伙杜夫秋对找工作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一定要来青岛。“一方面离家近,更重要的是青岛在省内经济发展得最好,机会多,起点高。”小杜就读于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他认为在青岛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机会多,更重要的是大企、名企多。“像海尔、海信、青岛港这些企业如果招相关专业,我一定会投简历。”

但一上午招聘会转完之后,小杜却多少生出了些失落和心慌的情绪来。“来青岛参加招聘会才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竞争优势。”小杜坦言,大学三年多自己的实习经历并不算多,除了学校安排的进企业实操外,就再也没有像样的实习经验。而在与几家公司交谈过程中,他却明显感觉到用人单位对实习经历的看重。“所以如果要留在青岛,恐怕对公司规模、工资这些就不能要求太高了。”一上午的招聘会已经让小杜多少改变了想法。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