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因为我的能力不行、不够优秀,我都可以接受,但如今却因为大学不是‘211’而被拒之门外,这让我总结经验教训都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
□“他们竟然连我的资料都没看,只看到学校的名字就把我拒绝了”
□“我要用事实告诉别人,我虽然本科是非‘211’出身,但是我有能力进入名校学习,这也是对那次被拒经历的一种反驳”
“我当时就是一个赌徒的心态,想赌一把大的,结果失败了。”当得知自己保研失败的消息时,鲁欣觉得,自己的整个世界都坍塌了。
在湖北某非“211”大学读大四的鲁欣,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因为在高考中发挥失常摔了跟头,所以,进入一所名校读研,是她进入这所非名校之初就立下的目标,也是支撑她3年来一刻也不敢放松一心向学的动力。
然而,10月初的一个电话终结了她的梦想和为实现梦想所作的努力。
“抱歉,我们学校不招收非‘211’大学的推免生。”电话那头,是她梦寐以求的大学研招办老师冰冷的声音,回忆起这一幕,鲁欣自嘲道,“这大概是我与这个大学距离最近的时候。”
一样的推免资格,不一样的保研结果
鲁欣是其所在学院的一个标杆式人物。大学期间,她获得了3次国家奖学金、3次专业一等奖学金、多次全国性竞赛奖项,在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科技发明两项,是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负责人……
而这一切,只是保研的第一步。根据现行规定,本科生若想保研,首先要拿到所在高校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资格,也就是学生们常说的“推免资格”。
教育部对推免生的相关规定显示,“推荐工作应贯彻德智体全面衡量,保证质量的原则”。在进行推荐工作时,不仅要对推免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成绩进行考核,还注重对其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及业务特长等方面的考查,避免推荐工作单纯地按分数排队。
同时,教育部规定,“有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保送研究生名额一般按该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15%左右确定。”在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中,对未设立研究生院的“211工程”高校,要求一般要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5%左右确定。
可想而知,推免资格对于非“211”大学的学生来讲,更是稀缺的宝贵资源。
为了拿到推免资格,鲁欣的大学生活过得比“考研党”还要辛苦,一直被室友们视为“奇葩”。
“每天凌晨1点睡,6点起,既要保证学习成绩,又要参加各种学生活动和科研项目。”忙碌的她几乎没有业余生活。说起她的成绩和荣誉,周围的同学都知道;但问起她是哪儿的人、好朋友是谁,却没有一个人说得上来。
9月28日,鲁欣毫无悬念地拿到了学校的推免资格,开始在全国的推免系统上填报信息。鲁欣填了3所学校。然而,为了等她心仪学校的复试通知,她陆续把其他学校的机会放弃了。
10月初的一天,听说有人收到该校的复试通知了,正睡午觉的她赶紧从床上爬起来,在电脑旁守了一下午,逛论坛、上贴吧,看到陆陆续续有人宣布收到了复试通知。而那些分享喜悦的帖子,无一例外都是“211”高校学生发出的。
那天晚上,静悄悄的手机告诉她,她失败了。
第二天,她打电话到该学校的研招办,结果和她一直担心的一样。“我果然‘栽’到了自己的‘出身’上”。
从那天开始,鲁欣几乎天天在哭。“如果是因为我的能力不行、不够优秀,我都可以接受,但如今却因为大学不是‘211’而被拒之门外,这让我总结经验教训都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