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211”高校学生,保研时只能“将就”?
前不久,一则名为《2016中国大学保研率排行榜出炉》的微信文章在大四学生中疯狂转发。从统计结果看,清华大学以58.14%的保研率高居榜首,也是全国高校中唯一一所保研率超过50%的高校。相对于地方院校而言,名校的保研率基本都能达到20%以上。
但在非“211”高校中,仅有湘潭大学、河北大学、燕山大学、山西大学、河南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等在保研率上挤入全国百强高校之列。
黄蓓是东北一所非“211”高校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大四学生。大二时,一件小事促使黄蓓开始作人生规划。当时,她的一位学姐成绩很好,社会实践经历丰富,但找到的工作还不如一个中等成绩的男生,“这为我敲响了一个警钟,以前从没想到工科女生的劣势这么大”。于是,她决定要读研,而且一定要去一个更好的学校。
黄蓓做了两手准备:一边专业课学习不能放松,继续“刷绩点”;另一边参加各种比赛,丰富自己的简历。她参加了3次数学建模比赛,均取得了省级一等奖的成绩。
今年9月,学校的推免文件下来之后,黄蓓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
她的目标高校一直是华中科技大学,但以她的条件无法保研进入。因为华中科技大学官网发布的“各院系接收2016年推免生和直博生招生简章”中,电气学院大部分专业的报名条件为“全国‘985工程’高校或‘211工程’高校”,或是“具有电气工程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校”。
这对黄蓓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这就好像比赛还没开始,我就已经失败了。”然而,保研相对于考研来说,确实是条比较轻松的路。反复思量之后,黄蓓还是决定在学校的层次上“将就”一下,走保研之路。最终,她被北京一所专业排名不高的大学录取了。
与黄蓓境遇相同的学生不在少数。李然就读于西部地区一所非“211”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在大学期间一直被同学称为“学霸”,每年的成绩排名和综合测评皆位列专业第一,获得过多次奖学金;同时身兼数职,既是班干部,又是社团的小“领导”。这让她毫无争议地获得了为数不多的“推免资格”。
推免工作开始后,自信满满的李然立刻登录某“985”大学的网页报名,然而,一直都没有得到回复。刷新,等待,皆是无果。
焦虑的她拨通了这所学校研究生院招生办的电话,说自己已经获得了推免资格,什么时候能接到面试通知。电话那头的老师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问“你是哪个学校的?”李然说了学校名字。“哦,我们这边只接收‘985’院校的学生。”那位老师很直白地解释了原因。
李然感到非常委屈。“他们竟然连我的资料都没看,只看到学校的名字就把我拒绝了!”在图书馆走廊里打完电话的她,看着自习了3年的地方,觉得十分不甘。一瞬间,她有种放弃“推免资格”的冲动。
然而,想起自己为这来之不易的指标付出的努力,李然最终还是退而求其次,选择保研到东部地区一所普通院校。“也许是懦弱吧,既然有了保研名额就不想再放弃了,毕竟比考研稳妥得多。”李然无奈地感叹。
破釜沉舟考研“逆袭”
不过,退而求其次的保守做法并不是每个“学霸”都能接受的,有些人为了去名校读研,宁愿放弃保研资格,背水一战,走上考研战场。
然而,从保研转到考研,这其中的艰辛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总有一个学校属于我。”王康也曾因为“出身”跌倒在“保研”路上,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梦想的学校。
王康是个倔强的人。高考时,他非某重点大学的名牌专业不上,不服从专业调剂,结果遭遇滑档,补录进了一所非“211”高校。每每提到这件事,王康的妈妈总是唏嘘不已,唠叨儿子“太不成熟”。
王康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把去那所重点大学读研视为奋斗目标,并以专业第一的综合测评成绩获得“推免资格”。
之后,王康登录该大学接收推免生的预报名系统报名,结果被拒了。直性子的他打电话给该大学的老师,得到的回答也是“非211院校的学生我们不要”。
王康把自己关在宿舍3天,从不失眠的他每天凌晨三四点钟才睡着。躺在床上,他反复思索着:如果保研到别的学校,自己咽不下这口气;如果直接就业,以现在本科学校的背景很难找到喜欢的工作;如果考研,就意味着这几年辛苦得来的荣誉毫无用处,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这一次,王康再一次选择了“不成熟”。
他给妈妈发了一条短信:“我决定考研了,我要证明给所有人看,是我的东西别人抢不走,我就是考也要去×大!”接着,他开始一一推掉手头上的工作,向学校团委提交“辞职信”,购买以前从未关注的考研辅导书。
走上这条路,王康不仅学习任务艰巨,还饱受来自外界的争议。“几乎没有人支持我,有些人觉得我浪费了别人想要都拿不到的推免资格,有些人觉得我心太高迟早要栽下来,有些人觉得只用几个月的时间备考就能上那所名校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我觉得,我要试一试,否则我会后悔一辈子”。
奋战几个月后,王康终于没有让妈妈失望。
如今,在上海某知名大学读研一的他是班里的活跃分子,还参与了多个研究课题,取得了更多的成绩。而“几个月考上×大”的故事,也让他成为本科学校里的“传奇”和师弟师妹们的榜样。
“我不是传奇,只是觉得这样的‘失败’自己接受不了,我要用事实告诉别人,我虽然本科是非‘211’出身,但是我有能力进入名校学习,这也是对那次被拒经历的一种反驳。”王康坚定地说。(应采访对象要求,以上姓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