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 不是戴着“名著标签”的枷锁

2015-12-22 08:16 光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经典阅读,不是戴着“名著标签”的枷锁

1.经典阅读不是“文学常识”识记

经典作品中有诸多知识,但这并不是作品的精髓,文学常识的识记也不属于经典阅读。如果读书只停留在作者地位、时代背景、作品成就层面,真正的阅读就还没有开始。

2.经典阅读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阅读是一种整体感知、本体体验,在如醉如痴的阅读过程中,便会获得心智启迪,提升审美能力。如果拿着放大镜、显微镜,希望从细枝末节处发现微言大义,甚至妄加揣测,无中生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不是阅读;同样,老师的越俎代庖、反客为主的分析,也不能替代学生的自主阅读。

3.经典阅读不是知识层梳理

读书是一种精神活动,如果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作品内容的整合梳理上,去建构“知识树”,勾画“结构图”,形成“知识网”,便是南辕北辙。

4.经典阅读不是题海训练

把读书异化为题海训练,是经典阅读的最大误区。像“监狱之花出生后谁第一个抱起她并亲吻了她?”“华子良在狱中装疯几年?”之类的考题,除了挖空心思、为难学生之外,没有别的作用。

5.经典阅读不是庖丁解牛

如果把经典阅读搞成结构拆分,大卸八块,抽筋扒骨,碎尸万段;或者搞成科学实验,条分缕析,标本解剖,DNA分析,都和应有的读书相距十万八千里。

科学研究重理性,重逻辑、重推理,讲究由此及彼,以一推百。经典阅读重感性,重体验,重积淀。所谓博览约取,厚积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都是一个道理:就是要放开眼界,通观博览。

6.经典阅读不是考试大棒

引领学生读书,激发兴趣是第一位的。学生本来课业负担很重,如果不懂激发兴趣,一味挥舞大棒,用考试来施压,学生就会对读书产生排斥,只为应付考试去痛苦不堪地“读”。美好的读书生活一旦变得形同苦役,就完全背离了读书的真谛。

7.经典阅读不是一头扎进作业堆

读书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在惬意、舒适、宁静,放松之中,才能充分享受读书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不是书还没打开,先摆上字典、词典、生字本、抄词本、随笔本,然后眼睛大张,神经紧绷、手忙脚乱地去完成老师的各种读书要求:查字典,勾词语,画名句,写旁批,对对联、写诗歌、抄片段……这样的读书,如同带着摄取蛋白、脂肪、淀粉、粗纤维、维生素等一大串任务去吃饭,原本可以带给人无限享受的进餐过程,变成了一件多么苦不堪言的事。

读书、读书,根本在“读”。这个“读”,主要指心诵与默读,是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本体体验。有了高质量的阅读,语文教育的奇迹迟早会发生;没有高质量的阅读,什么考试成绩、语文素养,统统都是空话。

8.经典阅读不是应试教育的惯性扭曲

经典阅读的意义在于使语文教学从“以本为本”的囚禁中解放出来。然而,习惯成自然。受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的影响,无论什么教学改革,都会被导向应试的既定轨道。面对一部经典,不是沉浸其中,含英咀华,而是从头至尾,拉网排查,遍寻知识点、命题点;全员行动、人人命题,并汇集成册、建立题库。一番折腾之后,《红岩》已不再是名著经典意义上的《红岩》,而是贴着“名著”标签的命题材料;读书也不再是读书,而是寻找着知识点的训练。名著的精神、灵魂早已远遁,只剩下支离破碎、满地狼藉的“知识垃圾”,完全背离了名著阅读的初衷。这样的读书,无异于让学生从这片题海跳进那片题海;从这一蜗角跳到那一蜗角;从左边的牛角尖钻出来之后,又钻进右边的牛角尖;卸下“教材”的枷锁之后再戴上贴着“名著标签”的枷锁。

有灵魂的语文教育是以世界为课本的“大语文”

读书,没有什么高妙的技巧,只是把学生引到经典面前,与伟大的心灵对话,教育的伟力就发生了。

2014年11月,北京市教委出台了一个推进语文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文件写道:“在教学中……重视历史文化的熏陶,加强与革命传统教育的结合,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使语文教学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几句话,既涉及语文学科之魂,也涉及语文教育之魂。语文学科之魂,即古今经典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元素,是作品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如《意见》提及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等。而语文教育之魂则主要是指读书过程中对生命的化育,对人格的陶冶,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如《意见》中的“熏陶”“加强”“了解”“增强”等,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人们常常谈及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并就两者的孰轻孰重问题打得不可开交,争得面红耳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觉得,两者之中,前者为虚,后者为实;前者为神,后者为形。神藏于形,形凝于神;形神难分,虚实一体;形与神、虚与实,是那样完整、和谐地统一于一部部经典之中。当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走进名著并深深沉浸其中时,就会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所感染震撼。这是一个通过作品的“实”与“形”,抵达作品的“虚”与“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会提升,个体生命也自会逐渐走向完满与丰盈。当语文教育完全“活起来”时,语文课就会变得格外灵动和富有生命色彩,语文作为一种工具也才能真正显示其价值。此时,还有必要对语文的“虚”与“实”、“神”与“形”、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主次轻重做无谓的争辩吗?

原标题:经典阅读,不是戴着“名著标签”的枷锁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