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灵魂的语文教育是以世界为课本的“大语文”,是把握了语文精髓的“真语文”,是有生命色彩的“活语文”,是建立在读书基础之上的有“根”的语文。没有灵魂的语文教育则是“以本为本”、画地为牢的“小语文”,是死记硬背、刻板僵化的“死语文”,是虽有高分但没素养的“假语文”以及远离读书生活的无“根”的语文。
“阅读经典的目的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雷夫《第56号教室的奇迹》)而学生的人格状态又常常通过作文表现出来。当考试成为语文学习的唯一动力和目标而导致学生不去读书时,或只为消遣去读一些缺乏精神营养的书时,人的情感苍白、头脑空洞、精神缺钙、神思混沌、行为偏执、价值扭曲等问题就在所难免。这表现在写作上,就是文章越来越散乱,越来越肤浅,越来越小气,越来越琐碎,越来越柔弱,越来越空洞……
一旦走进《红岩》及“《红岩》系列”作品,无数志士仁人身上所充分展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坚贞气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无比忠诚、九死未悔的崇高信仰,都可以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有助于形成一种阳光心态、健朗精神、书卷气质和家国情怀,进而写出有情感、有力量、有境界的大气文章。
怎样引领孩子们走进经典、与古圣先贤去进行精神的对话呢?钱理群先生曾动情地写下这样一段话:“牵着中小学生的手,把他们引导到这些大师、巨人的身边,互作介绍以后,就悄悄地离开,让他们——这些代表着辉煌过去的老人和将创造未来的孩子在一起心贴心地谈话。我只躲在一旁,静静地欣赏,时时发出会心的微笑。就为这个瞬间,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是无怨无悔的啊!”
这是一种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啊!读书,没有什么高妙的技巧,只是把学生引到经典面前,引导他们与伟大的心灵对话,教育的伟力就发生了。而引领学生走进经典,多读好书,不仅关乎语文教育的灵魂,也关系到“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目标成为现实。
于树泉(人大附中特级教师)
链接
20多部“《红岩》系列”作品
《1901》《1911》《呐喊》《彷徨》《长征》《红岩》《西路军》《补天裂》《创业史》《四世同堂》《保卫延安》《林海雪原》《抗日战争》《野葫芦引》《解放战争》《决战朝鲜》《苦难辉煌》《钱学森传》《黄河东流去》《铁道游击队》《南京大屠杀》《南京安魂曲》《蚕丝——钱学森传》《掩不住的阳光》《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等。